日本对华投资的“V字形复苏”为何不见报道?- 转贴

作者:田原 真司

出处:日经BP社


【日经BP社报道】【日经BP社报道】本文译自本公司北京支局支局长田原 真司于1月23日面向日本读者撰写的文章“対中投資の「V字回復」はなぜ報じられないのか””,特此备注。更多报道参见另一只眼看中国专题。

  “啊,怎么会这样!要是再早点儿搜集数据就好了”。

  去年年底的一个深夜,向电脑输入完数据,按下回车键的瞬间,就让笔者开始反省自己的懈怠。因为一个明显的“V字形”曲线出现在屏幕上。

▼嫌计算麻烦偷懒的后果……

  那天夜里,笔者输入的是过去两年来中国商务部每月公布的中国吸收境外直接投资额(实际利用外资快报数值)。






2005年中国吸收境外投资增长率
  去年4月,北京与上海相继出现反日游行,同年7月人民币升值,以此为转机,日本企业对中国业务风险的关心程度迅速升温。根据报纸与电视报道,日本企业为避免对华投资过度集中,或者是为避免人民币升值导致成本上升,正逐步将投资重点转移到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中的另外3个国家和东盟(ASEAN)。

  笔者总觉得这些报道有些不对味。企业在选择投资对象的过程中,将候补扩大到了中国以外地区的确是事实。其中也有撤回对华投资,把投资对象改为越南等国家的企业。

  但在已经在中国进行投资的日本企业中,从去年春天以来减少向中国投资或者转向投资其它国家的,实际上究竟有多少呢?至少按照笔者在中国采访时的获得的信息,虽然发现有一些企业在观望,但没有发现有大幅减少投资的企业。

  详细情况容笔者在后面论述,笔者在采访中隐隐约约感觉到的是自去年10月以后,“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反而在增加”。为了验证这一点,需要统计数据来证实。但中国商务部的月度快报仅按国别公布从1月份开始截止到上一个月的累计数字。要想获知单月投资额以及上年同期比的变化,必须自己动手将过去2年的数据全部输入到表计算软件中。这项工作做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笔者一偷懒就拖到了年底。

▼为什么谁都没有意识到?

  实际计算一看,发现日本对华投资增幅之大远远超出了笔者的预想。在反日游行刚过的去年4~6月的增长率虽然暂时降到了负值,但到了9月份前后便开始迅速恢复,10~11月比上年同期的增长率甚至达到了60%。这可是名符其实的“V字形复苏”。

  对于这一现象以及背景,1月16日出版的《日经商务》在“时流超流”栏目中已经做过报道,希望读者有机会能够看一下那篇文章。日本对华投资呈V字形复苏的事实,在中日两国的传媒上进行报道的,据笔者所知《日经商务》是第一家。尽管如此,笔者也是从10月份开始到年底就一直疏于计算,所以也无法趾高气扬地指责别人。

  不仅是传媒!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笔者手拿图表采访了多位经济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其中与笔者一样对投资复苏有预感的人,但对于10月份以后的快速增长几乎没有一个人准确了解的。甚至有人看到这个结果,还会吃惊地表示“唉,真的吗”。

  这种非常明显的V字形复苏走势,为什么直到现在谁都没有注意到呢?这是一项对日本企业投资导向具有重要影响的数据,而且通过公开的信息比较容易地就能计算出来。

▼想当然地认为投资不会增加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2个原因。

  首先是受政治的影响。围绕着小泉纯一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田开发,以及最近曝光的上海总领事馆馆员自杀事件,中日的外交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冰河期。在中国爆发反日游行时,日本电视上反复播放的是投掷石块和破坏行为的画面,“中国是一个发生什么都无法预测的国家”的印象给日本人的心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描述政治关系冷淡、经济关系火热的新流行语“政冷经热”也很容易让人看不清现实。“如果政治关系继续冷却,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关系产生影响。‘政冷经热’变成‘政冷经凉’也不无可能”等等,面对媒体的采访,中国问题专家与企业经营者都众口一辞地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对此笔者记忆犹新。

  “只要接受媒体采访,所提的问题全都是风险与政治。实际上我们是在权衡机遇与风险的基础上增加对华投资的,但这部分发言却不给报道”。去年秋天采访过的一家大型机电厂家经营者,曾苦笑着这么对笔者说。

  自我反省一下的话,可以说无论是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是不是都曾经想当然地认为“在目前的政治状况下,投资状况好也顶多是保持现状,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呢?(未完待续,北京支局特派记者:田原 真司)


上接本站报道“【另一只眼看中国】为何日本对华投资的“V字形复苏”不见报道?(上)”

▼汽车投资难以看到真实情况的原因

  第2个原因是:与以前相比,现在更不容易发现投资增加的真实情况。

  正如《时流超流》报道中介绍的那样,推动对华投资呈V字形复苏的力量源于汽车产业和服务业。去年秋天当笔者开始感觉到投资在复苏时曾对汽车行业进行了采访。






日系汽车厂商的工厂都在满负荷生产(东风日产的广州花都工厂)
  日本汽车厂商在对华投资方面落后于德国大众汽车和美国通用汽车等欧美厂家,但从2004年前后开始,日本厂商接连投放最新款主力车型,连续向欧美厂商的地盘发起猛烈攻势。由于原油价格攀升,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汽车的燃效,这也推动了以省油而著称的日本车的销量增加。

  丰田汽车、日产汽车、本田、马自达在中国生产的乘用车所占市场份额在去年下半年加起来已经接近30%。所有工厂都接近满负荷运转。为应对不断接到的订单,各厂商都在加紧扩建汽车的组装工厂。而且由于提高配件的当地采购率可以提高成本竞争力,所以各厂商还都投入巨资在当地建设发动机与变速器等汽车关键部件的制造工厂。与此同时,下游配件厂商与原材料厂商也在加速跟进。

  例如,本田去年10月宣布在广东省佛山市投资9800万美元(约113亿日元),新建变速器与传动轴工厂。著名的汽车轮胎公司普利斯通12月底宣布在广东省惠州市投资约1亿美元,建设轮胎原材料丁苯橡胶的制造工厂。

  现实情况既然如此,所以在采访汽车厂家的人士时,回答总是下面这样:

  “政治影响?确实感到担心,但仅限于我们公司来讲,投资反而是在加速进行的”。

  但接下来就又一个认识误区。来自汽车产业的投资,大都集中在了广州市、武汉市、天津市等丰田、日产、本田的工厂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工厂的位置几乎都是在远离市区的郊外工业开发区。

  而另一方面,日本媒体驻中国的特派记者、商社与金融机构的调查人员几乎全都集中在反日游行的爆发地——北京和上海。由于一直呆在城市里,或者偶尔出差也只是到广州、武汉、天津的市区,对于日本汽车产业加速投资的情况完全缺乏切身感受。

▼低出生率和老龄化推动日本中小企业对华投资

  与汽车一起推动对华投资增长的服务业,其投资增长状况也很难察觉到。服务业扩大投资的背景在于中国政府放宽了政策限制。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承诺在2004年底之前大幅放宽对零售、批发、进出口等流通行业及各种服务业的外资准入限制。

  虽说多少有些延迟,从去年夏天左右中国开始真正启动对外资进入的认可。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希望构筑公司自行销售网络的大型厂商、希望扩大业务范围的综合商社都大幅增加了中国当地法人总公司的注册资金。由于这些投资属于已进入中国企业的增资范围,因此几乎所有厂商都没有特意对外公布。

  瞄准购买力较强的富裕阶层,进入上海等沿海大城市的日本服务业也在不断增多。这些新的投资者主要是个人经营的餐馆和美容院等中小企业。每笔的单个投资额都很小,宣传能力也有限,因此很难让人看清实际增长的情况。

  “在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日本的地方城市,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都抱有一种危机感:如果一直局限于当地的话,祖传家业将会越做越小。在意识到会有一定风险的前提下,非常希望到服务业有很大增长余地的中国进行发展”。瑞穗实业银行执行董事兼上海分行行长花井健做了这样的解释。

  正如成语“积土成山”所说的那样,中小企业的这类投资也积累到了相当的程度。

▼水面下悄悄推进的“政经分离”

  最后,再回到对华投资的统计数据上来。






主要国家与地区对华直接投资额
  除日本外,从美国、香港、台湾、韩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华投资来看,增长率也都在去年4~6月触底反弹。但与日本的V字形复苏相比,恢复势头都非常弱,美国、台湾、韩国到了10~11月还是负增长。这更衬托了日本的恢复势头。

  去年1~11月日本累计投资额为59亿5800万美元,按照快报数字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8.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同比减少了15~40%。

  除日本以外的对华投资缓慢下降,可以说有如下几个原因:中国政府的融资限制政策使得来自香港和台湾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暂时减少、美国跨国公司在将海外利润汇往美国国内时只有2005年才能享受税收优惠的“本国投资法”的影响以及韩国三大集团三星、LG、现代的投资告一段落等。

  其结果是在全球对华投资方面,日本所占份额由2004年(1~11月)的8.7%提升到去年的11.2%,达到两位数。自中国开始对直接投资进行统计以来,即使在累计投资额方面,“日本去年的投资额也只仅次于香港,已经超过美国上升到第2位”。大和综研上海事务所首席经济家肖敏捷指出了这一点。

  即便是外交关系冷却、反日游行的发生,但在经济方面日本的地位反倒进一步上升。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走势。日本企业并非无视风险,不顾一切向中国投资。相反,完全可以说是在正视风险的基础上,果断加快投资。换句话说,尽管政治关系如此冰冷,但投资却并没有下滑,这正好说明了中日两国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存度之高。

  “政冷经热的结局是政冷经凉”这一观点还是过于肤浅了。因为在现实世界里,中日关系的“政经分离”正在水面下悄悄进行。(北京支局特派记者:田原 真司)

■相关报道
【另一只眼看中国】为何日本对华投资的“V字形复苏”不见报道?(上)

【另一只眼看中国】北京奥运成功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

【另一只眼看中国】制造业大量进入中国催生新的商机

【另一只眼看中国】从小泉新内阁人事看小泉首相对华态度的微妙变化

【另一只眼看中国】人民币升值,鼓噪过后的寂静中所看到的

【另一只眼看中国】轻信“中国风险”的风险

【另一只眼看中国】中国“假货供应链”的深层

【另一只眼看中国】日本前经产省官员投建苏州日本工业村的理由

【另一只眼看中国】中国,踏上汽车出口大国的漫漫长路

【另一只眼看中国】从“京东方科技”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胜算

【另一只眼看中国】牵手内陆企业东风汽车 日产中国业务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