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D是个超级发烧的程序员,也是相当有天赋的人之一(去他的BLOG看,你就知道他是多么厉害的人了,刘昕,1985 年的一个‘天才’)界面及程序感都相当完美,而客齐集的王兄果然功力深厚,挖得此人才,打造了新的社区系统,目前上线测试,玩起来还真的不亦乐乎。


kijiji bbs


论坛引入了新的理念,以及消费金钱系统等有趣事件,抛弃了现在的动网模式,采用静态页面生成,标题取回复数增大字体显示,颜色多样化,和其人一样,另类且有新意,大家都去玩玩。


title


目前不火,需要大家起火。

地址:http://bbs.livid.cn


——————————————————————

VITRUM:


是本人发的贴,HUHU,都进来灌点水,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0期社庆55周年特别刊“选美中国”特刊,上市没多久,PDF版已经被人搬到了电骡上。

前几天胡仔还在MSN上问我,哪里能买到呢。实际上,哪里都买不到了。本期《中国国家地理》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早已脱销。

有鉴于此,把电子版放到网上传播,对杂志,对读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所以,就在这里大大方方公布电骡下载地址吧,当然,你需要先安装电骡(eMule)。

我好奇的是,《中国国家地理》有550页厚,究竟是谁这么卖力,把它做成PDF的?如果是杂志社所为,那还不算什么,排版软件自动生成就可以啦。如果是读者自发,那证明《国家地理》做得太成功了!

成功的杂志,就是让人盗版,让人破解,让人不择一切手段下载的!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美国佛州:水下万圣节










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



"Halloween"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的习俗——**不请吃就捣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 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 JACK 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 JACK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 JACK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JACK 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妖魔鬼怪翩翩起舞




2004年10月30日,一名手持气球的罗马尼亚
儿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万圣节活动。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布鲁塞尔的万圣节



孩子们喜爱的节日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香港时代广场迎万圣

组图:**世界各地共庆万圣节 万圣节请你看“鬼片” 万圣节:释放压力 快乐见鬼



几个月前我曾比较认真地看过搜职网Globehr.com,还有它的竞争对手之一深度搜索Deepdo.com。当时对Globehr的印象就是:专业(行业)搜索+搜索桌面化+个人or企业展示页,觉得有些2.0的倾向,但是却没有做sns。而当时国外的linkedin已经很知名了,华文地区的Linkist联络家也开始发展了,我觉得,将人力资源站点和sns结合要比做专业搜索有前途一些。

郑泽锋在做一个人才网站,打算下周面世,在这之前他有参与做职易网job2。我比较看好行业网站的web2.0化或者web2.0在行业的应用,于是我们MSN聊了一下。将闲聊的想法归纳如下:

我不看好单独的人才搜索或者以“人才搜索”为主打的网站,前日和风投York Lin聊时也涉及到这个,在商业模式,以及如何面对google或者baidu等大公司可能进入细分搜索市场时,大部分专业搜索的表述都比较一致,即我们在行业上更专业、深入有较好的行业资源以及行业链条云云。而人才搜索同质化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单纯的搜索除非是现有的51job等大型网站受到威胁时会考虑并购其中的佼佼者这条出路以外,就是还是向传统的人力资源网站或者sns发展。

sns应该是被大家都看好的方向。从市场细分的角度来说,sns的用户应该比较高阶一些,意味着“质量”和“价格”都比较好,所以它的用户应该是整个人才市场中的第二梯队:猎头对象-SNS人才网站用户-人才门户网站用户。如果这个梯队要划分得更细致,那它也依然紧随猎头对象,然后往下扩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sns人才网站看重的不是人多流量大,而是人的质量。

51job等如果受到威胁,感受到web2.0的潮流,它们会自己来做,或者并购,并购的对象肯定是专门做搜索或者专门做sns的。而郑泽锋参与的新网站职友集jobui是搜索+个人和企业的blog展示页+sns,从某种角度来说,在行业里面做,要全面一点,因为行业本身就是一次“细分”了,但是这个新的架构也会遇到新的问题,即被并购的可能性很小,成熟市场的新入者被VC大投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剩下的大概是一条血拼的道路,即要快速让自己向前杀,获得一定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并且尽快有收入以保证其持续经营。

此外还涉及一些细节,即将sns的内容和企业页、个人页更好的整合起来,还有个人资料和企业资料中的“学校”、“专业”、“公司”名称等等都可以视作“标签”来帮助组织一些聚合页等。

由于随便一拨拉,就看到这么多新入的人力资源网站,就确实不得不让人生出些其它感慨。


  【日经BP社报道】

  据5月30日出版的《日经商务》报道称,在针对售后服务问题进行的读者调查中,个人电脑厂商戴尔的满意率大幅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设在中国大连的呼叫中心服务态度不尽人意。得知此消息,笔者并不感觉特别吃惊。虽然在中国设立呼叫中心的企业越来越多,但如果不认真考虑成立呼叫中心的目的的话,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这里简单回顾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日经商务》以读者为对象进行的“售后服务调查”中,戴尔已经连续4年稳居个人电脑业的榜首,一直被视为“客户支持的楷模”,但今年的名次却一下子跌落到第7位。很多用户都抱怨“给呼叫中心打电话,但对方却不大懂日语。无法让对方明白故障所在,让人头疼”等等,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设在大连的呼叫中心上。

呼叫中心设在中国,应是“主动出击”型

  由于历史原因,包括大连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有很多会讲日语的人才。尤其大连更是被称为中国的“日语学习基地”,日语人才储备尤为雄厚。尽管工资要高于普通人,但整体雇佣成本仍只有日本国内的几分之一。由于呼叫中心需要很多人,因此在中国成立呼叫中心在人力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也觉得在中国成立日语呼叫中心不是不可能。但问题是拿呼叫中心来做什么用,即用途。

  如果像戴尔那样是作为售后服务的呼叫中心的话,顾客本来就是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打电话来的,因此大多带有一定程度的不满。面对这些心理状态微妙的顾客,要一面尽量安抚、劝解,避免矛盾激化,同时迅速解决问题,但这决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用过外语的人都知道,对方是心存好意还是非常反感,会严重影响到与其交流的难易程度。更何况在日本国内日本顾客认为极为普通的服务水准,对于在中国国内还未体验过的中国员工来说就不那么普通了。在双方没有共同的基准的条件下,让中国员工来做这样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在中国到底适合设立什么样的呼叫中心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向外推荐业务及产品的“主动型”呼叫中心,而非听取客户抱怨和提问的“被动型”呼叫中心。乍一看,向外推销似乎要比售后服务更困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安排销售访问的成功率中日两国相差2%

  之所以这么讲,原因就在于前者打电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约定营销人员的访问日程。对方如果不愿意听的话可以立即挂掉电话。无论讲得多么动人,不需要的商品就是不需要的,因此讲话方式不会对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相反,即便是话讲得结结巴巴,但如果能以比较便宜价格提供对方所需要的商品的话,对方也会认真听的。所以在此情况下语言就不再是最大的障碍了。

  实际上将营销预约部门的呼叫中心设在中国的一家日资企业就表示,在日本国内呼叫中心拔打的电话中,同意安排销售人员访问的成功率在4%左右,96%被拒绝。而从中国的呼叫中心向日本顾客拨打营销电话时,尽管成功率减少到一半的2%,但关键的是96%被拒绝和98%被拒绝并没有多大区别。只要在中国的雇佣成本是在日本的一半以下的话,就划得来。

  这一战略需要的是人海战术,因此将此类呼叫中心设在中国可以充分发挥人工费便宜的优势。我认为在戴尔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没能充分理解日本消费者的感觉,那就是产品“不坏才是正常的”。(特约记者:田中 信彦)

■作者简介: 原日本每日新闻社记者。目前在上海和东京一边从事面向日资企业的人事咨询业务,一边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继续执笔报道中国的最新动态,力求提供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中国。



  (联合早报网讯)综合外电报道,为了提高因应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及处置大规模群体事件时的应对和决策能力,北京市海淀区成立了首个区级指挥调度中心,并在街头加装监视系统,估计仅在海淀区街道就有上万个监视器。

  据京华时报报道,北京海淀区昨天制定了「科技创安」工作计划,要在三年内建立覆盖全区的立体图像监控防范体系,预计将以万余个监视器监控突发事件,提升当地安保、交通、水电、通信、医疗等方面等能力。

  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将透过立体图像监控防范体系,共同提高发现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据了解,海淀区目前已经在繁华的公共场所及超市、学校等地装设有八千多个监视器,未来三年将新设两千零五十二个监视器,将上万个监视器连上网路,使监控范围扩大到海淀区内所有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城地铁出入站口以及河湖沿岸、水道码头周边等地。



  一、违反《教师法》的“人事制度改革”

  1、局长聘校长,校长聘教师 。教育改革不相信广大的教师群众,把校长的任免权仍然交给上级主管,所谓的公开公正公平竞选校长不过是欺骗老百姓欺骗上级部门的样子罢了。校长既然由局长聘任那么自然就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校长成了学校的家长,学校成了校长的家。校长依然同前一样是学校“土皇帝”,而且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过去校长对于不同的意见,或者与自己有矛盾的人,有时候还能迁就。现在不同了,谁如果有不同意见,要么以“不愿意干,就滚蛋”相威胁,要么停、扣工资,取消奖金福利。(实行改革后,把教师工资的发放权又交给了学校。)现在的学校就成了私营企业,甚至还不如私营企业。私营老板为了多赚钱,还要用一些人才。校长是谁听话用谁,不听话滚蛋。有的校长就说:“三条腿的癞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烂教员多得是”。

  从道理上讲,学校是最应该讲民主的地方,可现在成了最没有民主的地方了。过去我们说农民文化素质低,可现在农村都实行了村民选举。学校为什么不能选举校长?学校为什么连职工代表大会都不敢设立呢?甚至把过去的工会组织都取消了。难道教育部门的行政领导就这么害怕群众?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由局长聘任的校长谁去监督,校长聘任的教师能去监督吗?敢去监督吗?吃人家的饭砸人家的锅,教师敢吗?有的校长竟扬言“不能把老师当人看”。

  这就是改革后学校的面貌,这就是被某些舆论、某些材料上宣扬的改革后“学校焕然一新的面貌”。

  2、扣工资做奖金,改革就是扣钱。《教师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按时足额地发放教师工资。”“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而山西省稷山县教育系统2004年的人事制度改革就每人每月扣一百元工资,2005年每人每月扣二百元工资,说是半年一发。到现在为止2004年所扣工资,老师们还不知道在哪里?全县3000多名教师,半年近200万元,这钱跑到那里去了?工资该扣得扣了,怎么发?连方案都还没有.就这样老师们连问一问都不敢。私下里发发牢骚都是小声的。一百元,对于那些当官的来说,简直不能算钱,可是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那就是全家一个月的生活费。 这里的教师的工资本来就很低,干了二十年的教师每月工资仅七百多元,扣一百剩六百,扣二百仅剩五百多元,上有老,下有小,这叫人怎么生活?刚大学毕业的教师,每月仅五百多元,扣二百仅剩下三百多元。这让老师们怎么安心工作。就这样老师们还的在忐忑不安中度日。学校制定了名目繁多的量化管理细则,从早上七点开始(农村学校从六点半开始),学生开始到校,就开始扣老师们钱。学校的一切工作无一 例外都要以扣老师们的工资为目的。而所有制定的这一切扣老师们工资的制度与学校的所有领导们都无关。有人总结了改革后的学校管理,就两条:一是扣钱,二是走人。

  胡锦涛主席强调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教育体制的改革的目的本来在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可是象这种以扣工资为目的的人事制度改革能以人为本吗?

  3、侮辱人格,泯灭人性的评比制度,把教师看成奴隶,把学生看成犯人。近几年来报道教师体罚摧残学生的案件很多。从在学生脸上刺字、用刀片刮脸、把学生耳朵揪掉,让学生吃大粪,逼学生跪下来听课,到由于作业没完成被老师逼得上吊,侮辱学生是婊子而使学生跳楼自尽。……这些耸人听闻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教书育人的教师身上呢?教师们是该反思,但更应该反思的是校长们、教育局的领导们。是谁让这些本来善良的人们变成了摧残祖国花朵的暴徒?我们从报道中不难看到这些施暴的教师往往都是学校的、县上的、甚至省里的模范教师、班主任。罩在他们头上的光环是如何得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靠摧残学生得来的,靠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对这种摧残学生行为的变性鼓励制度得来的。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国家早就不允许进行升学考试了。可在山西省稷山县不仅幼儿园升小学要考试,小学升初中要考试。凡是所有学生每年都要接受四次全县范围的统考。教育局要把全县所有的学生的及格率和平均分进行大排队,然后根据学生的成绩把全县所有的教师进行大排队,对考试成绩在后面的老师进行惩罚。扣奖金、扣工资、全县通报、取消评模资格、取消晋级晋职资格,甚至威胁其下岗。想一想,哪一个教师愿意丢这份人?残酷的竞争不相信仁慈,老师们为了使学生考好成绩,为了能够名利双收,因此变成了一只只饿狼来对付学生。教育局对教师的压力、学校校长对教师的压力、社会家长对教师的压力,凡此 种种教师总要释放,因此学生便成了这种压力的释放渠道。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施加压力,才能达到目的。学校按成绩给教师排队,教师就必然按成绩给学生排队,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好过一点,成绩差的学生由于拖了后腿便成了老师的出气筒,老师们在学校领导那里受到的冤屈都要朝他们发泄。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以上惨无人道事件了。我不是替那些教师鸣冤,而是觉得他们只不过是应试教育的替罪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掌握教师命运的教育行政部门。那些头头脑脑们可以打着任何冠冕堂皇的旗号对教师们发号施令,“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等等。而他们就是抓住考试不放,把考试成绩作为学校唯一的生命线。在这种环境里“教学就是教育”“成绩就是成才”,在这里学生不是一个个活生生人,而是教师在“工厂”生产出来的一件件产品。在这里教师不是教育者,而是一个个没有思想的奴隶。他们象看管犯人一样,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心翼翼得管理着学生,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 以“不把老师当人看”为目的。

  二、违背《义务教育法》的学校布局调整

  撤点并校,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釜底抽薪。2003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撤点并校,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来讲,是釜底抽薪雪上加霜,致使许多学生辍学,致使许多家庭不堪负重,重新背上债务。“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解决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下了那么大的决心要减免税收增加农民收入。可撤点并校带来的第一个严重后果 就是加重农民负担。以稷山为例,原来有初中三十五所,基本上大一点的村子都有学校。并校后只剩下12所,而且县城就有3所。70%的学生上学都要出村。有人给他们算了一笔帐:吃饭(平均每天4元)、住宿(每半年150元)、做车都要花钱,更要命的是学费(150-200元)、杂费(50-80元)、课本费(200-250元)(有多少本书呢?为什么这么贵?其中有没有什么猫腻?)、保险费38元、多媒体赞助费(200-300元,家长们交钱给政客们脸上贴金)、电教费(50元)、作业本费(20元,在校外3角钱的本子学校买5角)、教育局资料费(20元、)期中、期末 两次考试费15元、初一学生还有桌凳费(150元、同样的桌凳市场零售不过80元)校服100元、学生卡(10元、市场上每个仅二元)自行车管理费15元、其他如班费3元、迟到、早退其他违纪罚款每次5-10元等等,如果小学升初中成绩差,或者中途转学、或者到城里学校,还要交1000-3000元的择校费。算一算,农村的孩子别说在县城里上学,就是在乡镇的初中上学,半年也得1000元以上,如果在城里上学,最少也得1500元,一年一个孩子读书就的2000-3000元。一个农村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才有多少。温家宝总理费了多大的劲又是给农民减税,又是给农民补助,农民的收入才能增加多少,可供一个初中生就要花这么多的钱。温总理知道吗?山西省2004年就实行了一费制,而且颁布了13条禁令。执行情况如何呢?据说2004年年底,对各地执行一费制的情况省里都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何呢?可以说90%的学校依然我行我素 ,根本没有把所谓的“禁令”放在眼里,而且上面的检查也只是走走过场,向老百姓表明政府也在重视乱收费罢了,并没有动真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教育厅、教育局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对不执行一费制,擅自乱收费的校长进行撤职处分。可是教育局的领导们难道生活在真空中吗?对下面学校的收费情况真的不清楚吗?装聋作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何况还是局长聘任的校长,处理了对谁都不好。所以,教育乱收费不是治不了,而是根本就不打算治。或者说教育的行政部门在“暗中”变性支持乱收费。

  第二个后果是造成学生失学、或中途辍学。本来学校就在家门口,吃饭、住宿不用花钱,而且过去村办学校,虽然条件差,设施差,但半年也就只交200多元,平时也不乱收钱。(那时其实就一费制)所以有钱没钱,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学校,起码念个初中毕业。撤点并校后,花钱那么多,还不知道孩子能不能考上高中,所以有些家长就干脆让孩子停了。小学并校后,有些村子连小学都没有了,七、八岁的孩子就要出村上学,每天往返几十里路,有些家长便让孩子推迟上学。或者家长专门接送,无形中又给家长增加许多负担。

  第三个后果是大批的私立学校在公立学校撤走后,磅礴发展。面对公立学校撤走后留下的空白,有些有钱人很快利用原来的校舍办起了私立学校。稷山县现在的公立初中学校只有11所,而私立学校就超过20所。原来为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而撤去的学校几乎都办了起来,只不过变成私立的了。而新建的学校(特别是乡镇初中),教学大楼盖好了,可是没有学生了。因为这些新建的学校由于盖大楼、按装多媒体教室、搞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已经负债累累。所以对每个入校的学生除了收取上述各种费用外还都要借款,最少300元,不借不行。家长觉得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收的钱还多,而且孩子吃饭住宿也不方便,于是选择了私立学校。

  温家宝总理在正在召开的人大会上宣布:2007年广大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将实行免费教育。也就是说农民的孩子今后上学将不在花钱。可是校长们愿意吗?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愿意吗?不收钱他们花什么?温总理,你知道吗?这些人早就为他们今后谋好了打算。

  三、“公办私助”或“私办公助”变性瓜分国有资产

  前几年,国企改革。好端端的企业不知怎么回事,纷纷破产倒闭,然后资不抵债,便几千万、几百万的企业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拍卖。都买给谁 了?不用统计不用思考,看看自己身边的大老板们就知道,相当一部分的私营企业老板就是原来国有企业的厂长或经理。没有人责问他们购买企业的资金从何而来,没有人责问这些因经营不善而使国企

  破产倒闭的厂长们,为什么以变成私营企业的老板就能够使企业起死回生,扭亏为盈?有人把这叫做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来临,对于一些人来说又是一次瓜分国有资产的大好时机。教育行政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借国家之名占用土地,兴建学校。盖成后称负债累累,便变卖学校,学校的老师由教育局派遣,学校的学生由教育局统一招生,教师的工资仍由县财政发放,但学校的产权却不属于国家而属于“某个”个人。对外称“公办私助”实则已成为某个个人的产业。这样做也既可以逃避义务教育的责任,也可以逃避一费制。稷山县的实验初中,稷王小学已“改制”成功,可以“明目张胆”的“合理合法”的实行高收费。其他公办学校看见有利可图,也准备效仿。领导们,到了2007年,我们都不是公办学校了,您还凭什么实行免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