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pesome @ 2006-1-5 16:20



Blogosphere总会有许多好玩的东东。Stormhoek这家葡萄酒厂家做的一个小试验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公司背景

Stormhoek,一家小葡萄酒厂家,其产品是“freshness matters”牌葡萄酒。“新西兰有最好的酿造白葡萄酒的技术,但南非的葡萄比较好”,Stormhoek的葡萄酒据称就是这两者的结合。

该厂家的葡萄酒在英国的asda, threshers, waitrose, majestic, sainsbury’s 和oddbins等大小商场均有销售。

Stormhoek是家小企业,没多少钱,因而也没有在英国投放任何广告。

但Stormhoek对Blog很倚重。其网站就是一个Blog 。他们想尝试一种新方法,一种新的营销方式。看与博客们的互动会怎样影响公司的内部的交流,公司的文化,进而影响公司的销售。

他们做了一个小试验

去年,他们给博客们送出去了大约100瓶葡萄酒。

Stormhoek葡萄酒

只要博客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收到一瓶免费的葡萄酒:

1. 住在英国、爱尔兰或法国,此前至少三个月内一直写博。读者多少不限,可以少到3个,只要是真正的博客

2. 已届法定饮酒年龄

收到葡萄酒并不意味着你有写博义务——你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可以说好话,也可以说坏话。

试验结果

据Stormhoek自称,在六月的时候,用google搜索这家公司只有500,而9月8号达到20000。而在这两个月中,他们自己估计有30万人通过Blog开始知道这家公司。这里有个wiki,是博客们反馈的汇总 。

这项活动产生的滞后效应还很难具体估量,但Stormhoek发现 ,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葡萄酒销量翻倍了,达到了“成千上万箱”的规模。

当葡萄酒遇上博客

几点小启示

传统的市场营销和广告模式是,我出钱满大街告诉你,瞧,这是我的产品,这就是你要的东东;博客营销是,嘿,这是你我都感兴趣的东东,我们一起来关注它,谈论它吧
  • 网络并不专属于数码产品及相关产品,它也属于传统行业
  • 手头紧的小公司可以善用Blogging,应该善用Blogging:Stormhoek的营销成本只是百来瓶自己生产的葡萄酒
  • 传统的市场营销和广告直接影响的是销售,在博客营销中,销售不是直接目标,但它可能是被最终影响的一个目标
  • Blogosphere魅力无穷

    *问题


  • 如果你是Stormhoek的头,接下来你会进行什么新的试验呢?

    如果你不是Stormhoek的头,而只是一家普通的传统企业的头,你想不想尝试类似的试验?你要怎样尝试?


    By Andrew Donoghue
    Special to CNET News.com

    Published: January 4, 2006, 7:33 AM PST

    Microsoft has admitted to removing the blog of an outspoken Chinese journalist from its MSN Spaces site, citing its policy of adhering to local laws.

    The blog, written by Zhao Jing, also known as Michael Anti, was removed from MSN servers on Dec. 31,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and former CNN reporter Rebecca Mackinnon. She claimed that the blog was actively removed by MSN staff rather than being blocked by Chinese authorities.

    A Microsoft representative told ZDNet UK on Wednesday that it blocked Anti’s MSN Space blog to help ensure that the service complied with local laws in China.

    "MSN is committed to ensuring that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mply with global and local laws, norms and industry practices. Most countries have laws and practices that require companies providing online services to make the Internet safe for local users. Occasionally, as in China, local laws and practices require consideration of unique elements," the representative said.

    Questions still remain over why a site believed to be hos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to comply with Chinese law. Microsoft responded to requests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is issue by stating that "Microsoft is a multinational business and, as such, needs to manage the reality of operating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Responding to Mackinnon’s report, Microsoft’s own in-house blogger, Robert Scoble, said he was "depressed" by the news and offered Anti the opportunity to blog via his site.

    "Guys over at MSN: Sorry, I don’t agree with your being used as a state-run thug," he said. "It’s one thing to pull a list of words out of a blog using an algorithm. It’s another thing to become an agent of a government and censor an entire blogger’s work," Scoble wrote.

    Scoble’s comments referred to reports in June 2005, when Microsoft acknowledged censoring words such as "freedom" and "democracy" from its Chinese MSN portal. In an e-mail sent to ZDNet UK sister site Silicon.com, Microsoft said, "We don’t disclose the list, but we do have the ability to change and update the filter, as needed, to help ensure we abide by the laws, regulations and norms of China."

    Scoble’s latest blog entry on the issue, made shortly before his departure to the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 which begins Thursday, states that he has had problems tracking down the relevant parties in Microsoft to comment on the issue and that some individuals have criticized him for commenting on the issue without checking further.

    "I have been talking to lots of people today, though, inside and outside of Microsoft. In every instance, they asked me to keep those conversations confidential. Why? Cause we’re talking abou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re—and the lives of employees," Scoble wrote.

    In September, Yahoo was heavily criticized when it emerged that the portal company had provided information to Chinese authorities that led to the imprisonment of a Chinese journalist.

    Andrew Donoghue of ZDNet UK reported from London.

    出处: 作者:李昌平 『澳纽华程网』 2005年12月26日


    【内容提要】贫困的原因并不那样简单:贫困就是因为农民素质低、没文化、愚昧、自然环境条件差,等等。我们把贫困的原因归结到穷人本身,好象贫困与政府、制度、主流人群没有多大关系。不是的!在很大的程度上,贫困源于没有权利,源于主流社会设计的不合理制度。

      近段时期,我主要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国家级贫困县走动。走了一些穷地方,发现贫困的原因并不那样简单:贫困就是因为农民素质低、没文化、愚昧、自然环境条件差,等等。我们把贫困的原因归结到穷人本身,好象贫困与政府、制度、主流人群没有多大关系。不是的!在很大的程度上,贫困源于没有权利,源于主流社会设计的不合理制度。

      我先从一个故事开始讲。我到了贵州毕节地区的一个乡,全乡有14000人,有锡矿、铅矿、煤矿,每天从这个乡运出去的矿值约40万元。开矿的是浙江、四川、云南的“大老板”,他们每年给乡政府提供的税收不足50万元,但来来往往的运矿车辆,每年损坏路面用以维修的资金不少于150万元。矿开了,资源没有了,环境破坏了,并且矿是有毒的,矿工没有任何劳动保护,每个劳工在矿里只能工作三个月就不能再工作了,时间长了有生命危险。这样的劳动,每个矿工的工资不到300元/月。如果你到矿上看到那些矿工,你的第一感觉是矿工和牲口没多大的差别。不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的人是很难理解“宁可累死,不可饿死”的现实选择的。

      说那个地方穷,每天却有那么多财富源源不断的运出来。我算了一下,那个地方的人均GDP超过了10000元,但他们的人均纯收入不到700元。这是什么GDP?我取了一个名,叫垃圾GDP!发展不是硬道理吗?开发了资源,资本家得到了财富,当地的人民分享了发展的什么呢?不仅没有收益,而且还受害,房屋倒塌了,储藏红薯的地窖掉下去几十米,还有水库的水漏掉了,等等……

      第二个故事:我去云南的一个贫困县,那些原始森林是九十年代以来砍伐的,砍树的时候没有任何补偿,因为主流社会的人说森林是国家的,砍伐森林自然不关当地人的事了。没有砍伐森林的时候,当地人主要以狩猎为生,辅以简单的农作,生活还是比较舒坦的。树砍了之后,当地人不得不从狩猎生活转向农耕生活,千辛万苦地造了梯田。最近几年,主流社会要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政府强制当地人退耕还林。森林砍了,没有补偿;辛辛苦苦开的梯田,一个文件下来,说补给你每年三百斤粮食,给5—8年就了事,5-8年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我身临其境的时候,无比的羞愧,为我们主流社会的人满口的仁义道德羞愧。很多人讲保护动物的时候表现的无比善良和慈悲,而面对弱势的同胞却是如此的不道义!

      当我走进贫困的深处面对贫困的时候,我实在没有理由指责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他们没有错!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对贫困有了新的认识。

    一、制度与贫困

      至少有十几种主要的限制穷人权利、导致贫困的不合理制度,需要我们重新检讨:

      第一,产权制度

      上面的两个故事都与产权制度有关。国家一句话:矿产资源属于国有,这就割断了资源所在地人民与资源的联系。国有是谁有呢?谁有权审批矿产资源开发,谁就代表国家了。什么人有权开发国家的矿产资源呢?制度规定只有资本家。当地人是国民,我们在制度中找不到国民的位置。有人会说,国民分享税收啊!谁代表国家征税呢?当然是几个人的事。1吨煤35元—50元的税收,可是一车装10吨却只算5吨,白天运10车计税,晚上100车不计税;就是征了税,当地的老百姓又如何实现分享税收收益的权利呢?

      如果说森林、矿产资源是国家的,穷人分享不到收益也就罢了,但本来是穷人的财产,“国家”也要占有。

      比如说,农民集资办起了电,产权属于谁?属于国家的电力总公司;农民集资修了学校,产权属于谁?属于代表国家的教育部门;农民集资办的厂,产权也属于国家;农民集资办起了电话,产权属于国家信息产业部;农民集资办的公路、桥梁、水利设施等等,产权都不属于农民。既然是农民集资办起来的,为什么农民没有产权收益呢?如果把农民投资的电力、交通、能源、通讯等等基础设施,都让农民分享产权和收益,农民也不至于这么苦、这么穷。谁剥夺了穷人的产权?

      不仅如此,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鼓励农民办粮食加工厂,一个加工厂要投资几十万、几百万。到了90年代,国家一个文件下来,不允许农民经营粮食了,农民损失惨重!国家不承担任何责任;八十年代政府鼓励农民贩猪、宰猪,九十年代,要“定点屠宰”,农民办起来的生猪“一条龙”全垮了,谁也不赔啊;八十年代后期,允许农民经营种子、农药、化肥,九十年代,供销社重新专营,把农民害的可苦了。农民由此所负的债是一代人、两代人都还不清的。城里的企业破产了就破产了,农民的企业被逼得破产了,钱还是要还的。农民怎么不穷啊!

      第二,财政制度

      农村电力、电话是农民自己集资建起来的;城里的电力、电话是国家投资的,城里人用的电和电话比乡村便宜;农村的学校是农民自己集资建的,农村老师的工资是农民自己开的。城市里的学校是国家建的,城市里老师的工资是国家财政开的;城市里的公路是国家修的,一公里就是好几百万甚至千万,农村里的公路主要是农民自己修的,农民修了公路,国家去收费,路坏了之后又要农民自己修。农村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农民自己集资的,当然国家也有财政支持,但那是杯水车薪。都是中国的公民,在占有财政资源方面,标准是不一样的。剑川县黑桃树乡大满山红的那个村子,农民自己集资来办电,一根电杆,从山下运到山上去,要用四十个人抬两天,中途回不了家,还得在半山腰过一夜。城里的人什么时候这样自力更生过啊!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覆盖农民的。这个极大的不平等说也是白说,不说也就罢了。可是,主流社会的人却破坏农民自己的保障制度。去年3月1日生效的《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30年、50年不变。假设我今年有十五、六岁,过五、六年,要娶妻、生子,我这一家人一分地也没有,政府也不给我任何的补偿,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包含我,我怎么生存啊!生在农村,是一个农民,就应该天然的有拥有土地的权力,谁有权力剥夺人生存的权利?!每一部法律都不能违背《宪法》,《宪法》要保障人权,农民最基本的权利就是拥有土地,拥有生存的权利。站在城里人的视角,《土地承包法》这是一部很好的法律,固化土地承包关系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廉价的农产品,供给城里人消费。我们有没有考虑到、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他们怎么生活?我们为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提供了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呢?

      第四,金融制度

      中国的银行叫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叫国有商业银行。城里人可以用身份证贷款买房,乡下人不可以;城里人可以用房作抵押贷款,农民的房子也是房子,为什么不能用他们的房子、土地去抵押贷款呢?农民也是国民,为什么国家的银行不承认呢?农民的财富也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也是人民币的基础,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不承认呢?如果我们农民的身份、农民的山、农民的地、农民的房,也能在银行里抵押,那农村也不缺投资,农民也有钱发展。现在,农民贷款生产农产品供城市人享用,贷款也是那么、那么的难,利息还高于城里几倍。外国银行不下乡,中国的银行也进了城,国家又不允许乡村民间金融存在,难道农村指望太空人提供金融服务不成!

      第五,税收制度

      农民的人均收入是(每年)2000多块钱,不是可支配收入,这些收入中还含着种子、自己和牲口吃的粮食。国家按农户农产品产量的8.4%来收取农业税,但如果把农民自己消费和投入生产的这一块除开,那肯定是20%多或更高的税率了。再如果把粮食加工流通环节的税率考虑进去,农业的税率可能就在30%以上了。一个农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就只有几百块钱,要交税;城里人一个月有几百块钱的社会保障。城里人做生意亏本,可以不做;农民种地亏本,可不可以不种?不种(的话)可不可以不纳税?不可以,不种地照样纳税。农业是最弱质的产业,农民是最弱势的群体,却面对最不优惠的税收政策。农民怎么不贫困呢?

      第六,资源的配置制度

      就说说扶贫的资源配置制度吧。国家的扶贫资源是属于穷人的钱,这个资源是由谁来配置的?是干部来配置的。谁跑步“钱”进、谁跑的勤就给谁。跑到扶贫资源是要付成本的,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下拨是要雁过拔毛的。这些资源到了项目点、到了社区该怎么使用,还是没有穷人的发言权,还是国家干部说了算。不少贫困地区搞工程招标,谁主持,是干部,谁有权参加投标,极少数有钱的人,穷人在哪里呢?占99%的穷人被排斥在外了。

      我们在贵州大山里扶贫,不到1万块钱可以修1公里5米宽的山路,而政府去做扶贫,修1公里同样的路要8—10万块钱。那我们怎么配置资源呢?到村里去跟老百姓谈,群众说要修路,我们问怎么修,他们说,政府只要提供炸药、铁锤、碎石机、碾压机、技术员就可以了,劳动力由他们自己组织。这样1公里路3000-8000元钱就够了。钱给他们,我们来做协作者,跟村民一起买炸药、机器,铁锤,风里来、雨里去,两年里6万多块钱修了26公里路。26公里路要是政府修,至少要200多万。

      如果法律制度来配置扶贫资源,肯定会比干部权力配置更有效力;如果资源到了社区,由老百姓主导资源的使用,就可以用很少的钱办很大的事,因为中国农村有的是过剩的劳动力。

      有权力的人相信权力配置资源,有钱的人相信市场配置资源。其实,在解决贫困的问题上,权力配置资源不是最有效的,这个好理解;市场配置扶贫资源解决贫困问题也不是最有效的,这点很多人还没有认识。中国农村每天有3亿的劳动力在家里打麻将,中国农村每天有大量的事情没人干,过剩的劳动力市场配置不起来。中国解决农村贫困的最大资源是农村劳动力,配置农村劳动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只有民间组织把劳动力资源配置起来与其他资源相结合,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最大化。

      我们这个国家,权力和市场配置财政资源,配置的结果,是绝大部分配置给了强势阶层。医疗资源80%都在县以上;教育资源主要是配置在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配置在城市里。在不少地方,扶贫资源和公共资源配置成了权力和权力、权力和资本的交易游戏。

      第七,教育制度、医疗制度

      这两个制度差不多,只说教育。人们似乎公认:教育改变命运。中西部的教育能改变中西部人民的命运吗?我看不能,反而使他们越来越苦难。我在我的《扶贫日记》里写过一个高中生,他的父母亲为了培养他这个高中生,借了一身的债,他高中毕业到城里打工,每月的工资400元,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打工来还债。他说只要还清债,再攒够2000元钱,他就准备回到他的那个小山村去结婚,再不来打工了。那时候他大概有40岁了,就是不回山里,城里人也不会要他打工了。现在的农村教育是什么?贫穷的父母亲,负了一身的债,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好不容易培养一个高中生。高中生给了父母什么回报?没有!他把20——40岁黄金的时间给了城里,他得到了什么?没有!到了40岁,快要老了,城市和发达地区不要他了,把养老的包袱又甩给了中西部,甩给了穷人。教育是不是抽水机?教育不断的把中西部的资源向发达地区抽,不断的把穷人的资源往富人抽啊!

      我读小学时,几毛或一块钱读一年;初中时,一年两块钱;高中时,三块五块读一年;大学时,国家一个月补贴20多块钱,35斤粮票。现在我的孩子读书呢?小学100多,中学1000多,中考把录取分数线提得高高的,缺一分100元、几百元不等。现在我们读大学,国家给一点钱甚至不给,更多的是学校收钱。我计算了一下,从85年到目前为止,农产品的价格涨了不到7倍。以稻谷为例,85年的价格每斤0.095元,今年可能高些,涨到了每斤0.6-0.7元,以前是0.4-0.5元,算涨了7倍。相当于农民的收入(在价格上)长了 7倍。但现在农民教育支出涨了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你说农民怎么不穷!农民能够卖的一点钱,就被我们的教育吸得一干二净,农民是要负债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并且是给发达地方培养人才!——就象北大、清华给美国人培养人才一样。


      医疗制度和教育制度一个样,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赘述了。

      第八,就业制度

      很长时期,政府谈就业、失业问题,只谈城里人,农民不在这个话语里。直到今天,劳动法能保护的还是城里的职工,失业保障与农民工没有关系。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依然还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

      更为严重的是在财政税收资源解决就业问题时,农民依然是极少考虑的,常说的再就业工程根本与农民无关。

      国家的金融资源也偏向解决城市居民和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每年有数百亿的贷款给了国有企业;证券市场也有更多的资源被输入国有企业。重要的职能就是保障就业。

      谁给了农民这样的政策资源呢?

      解决农民的就业是不是没有办法呢?不是的。国家有很多的机会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例如, 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拿出数百亿元治理大江大河,长江大堤每方土12元,这样的好事给了大资本家做了,大资本家转包给农村的拖拉机施工,每方土3。6 元承包出去,一方土坐地净赚8元多。如果是从农民就业的角度去考虑,几百亿可以解决多少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数百亿收入。再如,农村还有很多的水利工程待建,有的是要恢复原有功能。假如国家一时拿不出钱来,可不可以让农民先干上,发给农民劳动工积累券,农民可以凭券购买教育、医疗等服务或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

      主流社会,面对农民就业难的时候,总是指责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不适应城市社会,不适应市场经济等等,全是歧视性的语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把农民的就业问题当成是“国民的基本权利”,没有把创造农民就业岗位当成政府的基本职责。

      中国的农村什么最多,劳动力最多。每天有几亿农民没有活干,能挣钱的活专给有钱的人干,你说农民能不穷吗?

      第九,工资制度

      工资制度是一个最大的抽水机。城里人的工资里面包含有结婚、生儿育女、孝敬父母的部分,还有再教育和养老部分。农民工的工资呢?它包含这些吗?不包含。农民工一个月就500元钱左右,他们不可能完成劳动力再生产、承担不了赡养老人的义务,自己养老的问题也无法解决。一个社会劳动力再生产不能完成,那比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更加残酷。

      根据陆学艺、郭书田等先生的计算,平均每个农民工在城里创造的价值是25000元,但每个农民工得到的平均工资只有6000——8000元(这是高估了)。城市和发达地区每年从农民工身上得到16000元以上的剩余价值。如果进城1亿农民,农民工每年被剥夺的就有1.6万多个亿。

      工资制度对农民工严重的不人道,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据统计,全国现在有千万以上的娶不上媳妇的农民和农民工。乡下的女孩子都嫁到城里去了,她们不愿意在乡下找一个养不起孩子和老人的老公,有的女孩子做二奶也不愿嫁给“足马”为妻。社会学家樊平呼吁,农村“美女”的流失将导致农村社会“荒漠化”!我们追求的城市化难道要以农村社会“荒漠化”为代价的吗?这样一定会遭到报应的!

      第十,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可能是第二大抽水机了。宪法规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产权再明晰不过了。但农民的土地不能自主的进入市场交易,只能先给国家征用,再由国家出卖。国家征用1亩地几千、几万不等,转手就卖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不等;农民自己在自己的地里盖厂子可不可以?不可以,还得先给国家征用了再买回来;农民在自己的地里挖鱼塘可以吗?不可以,要挖也得出钱给国家。国家啊国家!农民占国家的70%,怎么就不代表国家呢?据统计“国家”每年从农民的土地上拿走数百亿甚至更多的钱。

      这还不够,国家2003年3月1号出台了《土地承包法》。这部法律规定土地的承包期30 ——50年不变。越是占地多的越有能力进城,很多进城的人当“地主”收租;越是占地少的越没有能力进城,只能给“地主”种地。贵州省的土地是80年代初期分到户的,后来一直没有调整过,20多年过去了,土地占用严重的不平衡,很多没有土地的人租种进了城的人(有些成为国家干部了)土地,一年交300斤的租子,此外还要交农业税。这样的农民怎么不穷啊!

      土地是集体所有,人不在集体里了,自然就应该将土地交还集体;集体所有,但集体却没有收回、分配、甚至调整土地的权利,眼看着集体的成员被“新地主”剥削、受穷而束手无策!这正在孕育着革命啊!

      第十一,干部制度

      农民是没有权力当干部的,考公务员,农民是不可以考的。但我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干部制度也是一个抽水机。干部是上面提拔的,要当干部就只有找上面。想当干部就要跑步“钱”进,不跑步“钱”进想提拔,难!所以每年用于跑官的钱不是个小数目。这些钱从哪里来呢?当然是“灰款”。干部提拔了,付出了很高的成本,怎么办?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赶紧用权力从老百姓身上寻回来。提拔的干部越多、干部换的越勤,老百姓的负担就越重。如果干部选拔权在人民,公布干部的权力在人民代表大会,当官就要给老百姓送礼了—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要是这样就好了。

      现在也搞民主,干部也要选,谁提名呢?上面提名。谁想当干部,还是要给上面送礼才行。现在的民主还是上面的要“民举”,就是借下面的手把上面要的人“举”上去,和原来的效果是一样的,只是更加劳民伤财了;其实,老百姓要的是下面的民主,是要把那些不为民服务的人选下来的民主,这些人不选下来,好人怎么选得上去呢?好人选不上去,农民怎么不穷呢?

      第十二,法律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立了很多法,法律制度也是抽水机。现在是依法治国,可是,来北京上访的人越来越多了,一年比一年多。这说明什么?法不管用!那“法”为什么不管用呢?一个农民一年可支配的收入就是几百块钱,怎么打得起官司?怎么请得起律师和法官?穷人是用不起法律这个奢侈品的。当穷人用不起法律的时候,法就是富人或有权人用来欺负穷人的工具了。不打官司又没有其他方式救助,一般的情况就只有忍气吞声;实在是忍无可忍了,穷人才进紫荆城。

      很多人是相信法律的,但打官司打得倾家荡产,没有足够的钱,结果有理也打不赢官司。很多人因此走极端,由维权者变成一个违法者,冤上加冤啊!有些人嘲笑相信包青天的农民和“私了”的“法盲”。假如你是穷人,你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依法治国叫了很多年了,但犯法的农民越来越多了。一个农民从四川跑到北京打工,兜里只有 500块钱,到了北京把车费一除,只剩下200块钱了。办暂住证、又要健康证,还要办什么证……需要很多钱,也不知道在那里办,为了生存只有不办了;要是不办,就是违法;不是违法,是不得不违法啊!穷人是逼得为了降低生存成本而不得不违法,真是冤枉啊!

      作为基层组织和基层政府,不违法也是不能生存的,因为财政只给了60%的预算,还有 40%要创收。以派出所所长为例,他的职责是惩治犯人的,保卫人民,就得给钱他履行义务,但实际是政府财政只给人头经费的60%,没有办案经费,此外,公安局不仅没有钱给派出所,派出所还得每年给公安局交8万元钱。派出所从哪里搞钱,当然是用自己的权力找老百姓搞钱,这不就成了一个违法者吗?这就是“违法养所谓的执法”。派出所是这样,基层的法庭也是吃了原告被告,基层的部门基本都是这样。

      谁愿意从一个派出所所长变成一个流氓,但现在是不得不变成一个流氓。如果不变成流氓,所长就当不成了。所以,执法的也冤枉!

      我曾经总结说,中国乡村有两个发展的趋势,要引起警惕:底层的民众不得不违法来降低自己的生存成本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基层的政府和基层的组织,以违法来养执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有的人说中国的法制越来越完备了,中国社会越来越接近法制社会了,我相信一半。因为为少部分人服务的法制是越来越完备了,少数人的“法治”越来越被这个社会“默许”了。这个社会的多数人(特别是穷人),要想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是越来越难以支付成本了。

      第十三,科技推广制度

      科技推广制度也是一个抽水机。农村急需要科技服务,这是毫无疑问的。农业大学的学生,读了四年大学,几年的硕士、博士,到农村当技术员,会去吗?当然不去!因为农村小农经济没有可能支付高价读大学后所需要的回报。市场配置技术,结果就是有农业技术的大学生远离农民、远离小农经济、农村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少。技术是不是绝对的不下乡呢?不是的,比如杂交种子下乡了,技术为了追求高额回报以一种物化的特殊垄断方式下了乡,农民不得不付出使用“技术”的高额代价。所以,
    市场配置技术的结果是两个,一是技术人才远离农村;二是农民使用技术必须付出高成本。

      历次乡镇机构改革,工商要加强、税务要加强、财政要加强、土地要加强,凡是找农民收钱的部门都要加强。凡是农民需要的技术服务部门,比方说,农业技术推广站、渔业技术推广站、林业技术推广站……统统转制,统统推向市场自谋生路,这样改革的结果就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网破、人走、技黄”,农民获得廉价的技术服务的权利被剥夺,为技术获得垄断收益创造了可能,这样改革的结果只会导致贫困的农民更加贫困。

      既然市场可以把技术配置好,那么干嘛还要送科技下乡呢?既然市场配置技术对落后的农村有害,干嘛把农业推广技术的部门推向市场呢?改革以来,有一条规律:我们的制度设计总是“打着减轻农民负担的旗帜”让农民越来越失利,总是让强势阶层越来越有利,科技推广制度只是一个缩影。

      第十四,市场主体制度

      很多人都认为,农村最早改革开放,分田单干了,农民肯定是市场的主体,肯定有市场主体的资格。其实不是这样的,今天的农民还没有获得完全的市场主体的地位。

      农民休耕,不仅要照常交税,还要受到罚款。这就等于用一种强制力逼农民用低偿或无偿的劳动力与土地结合,生产大量的廉价的农产品,来保证城市人的要求。农民有市场主体的地位吗?显然没有完全的市场主体资格,而我们那些主流经济学家和政府的官员动不动就要求将农民统统“推向市场”。一方面不给农民市场主题资格,另一方面要把农民推向市场。这是个什么道理?很清楚,强制2.3亿个农户生产,生产了,再把他们推向市场,形成无序的过渡的竞争,农民能够得到社会平均利润吗?农业本身回报就很低,农民怎么不穷啊!

      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应对大资本的剥夺,才能增强市场主体性。但是,中国允许成立商会,还有很多很多的会,唯独农民要成立自己的组织却是难上难。市场经济条件下本来就处于不利的小农,怎么可能不穷啊!

      农民办的合法的企业,政府文件一下来,要农民的企业停就得停,巨大损失政府不管,这也是不给农民平等市场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这样农民怎么不穷呢?

      第十五,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也是一个抽水机。城市户口相对于农村户口是很值钱的,我读小学时就知道城市户口的人的优越和高贵,城镇户口的同学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和我们农家子弟不一样。我当时好羡慕有城市户口的人。85年,我当乡书记了,很多农民找我解决户口,户口要粮食、公安、民政等好几个部门联合办公,最后分管的县长签字才能解决,解决一个户口除了要花很多钱外,还要花好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了90年代初期,县城的户口每年出售100个、200个、500个不等,每个20000元、30000元不等。一些农民,借债也给自己的孩子买户口,买高价户口还要开“后门”,那时也有好多人求我走后门,有的人真是哭着求我帮忙。再到后来,全国都卖户口了,有的城市一个户口卖十几万甚至更高,现在要得到北京等城市的户口,依然还要出高价。我在北京工作好几年了,就是做不成北京人,因为买不起户口。户口这个东西,吸走了多少农村的财富,罪该万死!


    出处: 作者:摩 罗 『澳纽华程网』 2005年12月17日




    三十多年前,中国人制订了一个非常宏大的计划,那就是进行一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正如后来我们所知道的,这场计划果然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成功而又持久地展开着,基本上是按照设计者所安排的内容和程序展开的。那一场浩浩漫漫的混乱和屠杀,至今还无可拒绝地刻印在少数有灵性有良知的人心中。

    可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或者说,早在二十多年前那个被认为文革业已结束的日子,还是这样的中国人,却制定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计划,把一场关乎十亿人的荣誉与尊严、关乎整个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浩浩漫漫的混乱和屠杀遗忘并且抹去。正如现在我们所已经知道的,这场遗忘与抹去的计划也执行得相当成功,而且相当持久。它的成功而又持久甚至决不亚于当初的发动与展开。为了更好地配合遗忘,为了更有效地从生活的深处将它抹去,我们不能谈论它,不能研究它,不能描述它的罪行,不能控诉它对人的蹂躏和凌辱,不能对它进行反思和批判。我们希望它发生的时侯,它果然就发生了。我们需要遗忘它的时侯,我们果然就遗忘了。今天的年轻人,面对这一片表面的平静与安祥,谁会相信在这片大地上曾经有那么风风火火的文革。别说对于三十多年前的事人们已经没法相信,即使是对于大约十年前的故事,人们也已经遗忘得十分彻底。面对那血腥的照片和画面,新一代的大学生说,没准这是美国人制作出来的照片,他们有那样的高科技,还有什么做不到的。这就是新一代大学生对于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听了这样的话,我终于相信,我们中国人真是没有什么人间奇迹创造不出来。连我们自己杀人的照片,也可以栽赃到外国人头上,我们还有什么别的罪恶不敢做的呢。

    曾经听见过有人议论,中国的文革会不会再一次发生。很多人说,那是决不会的。更多的人则认为,文革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了。我想对这样轻漂漂的话送上几句冷嘲。但我终于既没法冷也没法嘲,我只能轻轻地说,强迫大家遗忘文革并且大家果然遗忘了文革,也许这就是正在发生着的又一场文革。把自己杀人的罪行栽赃到外国人头上,这就是正在发生着的又一场文革的一部分。这又一场文革的愚昧、罪恶、无耻、下流,决不亚于三十年前的那一场混乱和屠杀。



    有一首欧洲人写的诗,每一段的开头都说:“回忆一下吧,阿拉巴巴”。通过回忆,业已逝去的历史得到了重新呈现,曾经体验过的痛苦与欢欣得到了一次强化。回忆是对历史的一种选择。在回忆的过程中,人们有意地记忆一些东西,遗忘另一些东西。在这种选择的背后,不动声色地站着回忆者的价值期待和文化理想。一个对自我生命有着美好期待的人,一个渴望自己不断地走向人道、慈悲、高贵、超越的人,在他的回忆活动中,一定会非常认真地反思与这些理想相背离的妄念和行为,非常痛心地忏悔他的一切过失和罪恶。对于他来说,回忆罪恶就是对罪恶的清算和清洗。没有这样的清算和清洗,人只会永远深陷在他过去的罪恶之中,并且只会沿着这种罪恶的惯性无可自控地继续进行那样的罪恶活动。

    回忆一下吧,阿拉巴巴。回忆一下吧,可怜的中国人。回忆一下那天早晨,我们突然被一个红色的袖套套住了手臂,同时被告知,我们从此就是毛主席的革命小将,从此也就拥有了做一切想做的事情的权力。那是一个多么神秘的早晨啊,即使是在我们的回忆中,也还是如此令人心醉神迷。回忆一下吧,中国的阿拉巴巴,回忆一下那个夜晚,那个有星星有月亮的夜晚,我们无端地冲进一个平民百姓的家,将一位善良的少妇拉出被窝,逼她交代她自己也无法弄清的罪过,直到把她打死在如水的月光下。回忆一下北京的深宅大院,就是在这样的大院里,所有的红卫兵都在对着一位上了年纪的官员的光头吐唾沫。那么多的唾沫,从光光的额头上往下流,流到他的眼睛里,流到他的鼻子上,流到他的嘴巴里。这位老人则像一座雕塑那样僵立在那里,既不能揩一下额头,也不能说一句话。他只能以巨大的恐惧战战兢兢地僵立在那里,不知道下一刻将有什么样的凌辱降临到这个可怜的额头上。回忆一下吧,所有曾经做过错事,或者自以为没有做过错事的中国人,回忆一下上海的那个临街的窗口,和那个窗口上所垂挂的两具遗体,当代最有骨气的文化人和最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与他的妻子一道,用这两具圣洁的遗体,表达他们对于一个野蛮民族的失望与悲悯。在相隔不远的另一所寓所里,当代最杰出的女钢琴家,跟她的母亲和弟弟一起,告别了那一片铺天盖地的喧嚣,从容地走上了一条宁静的死亡小径。

    一切活着的人们,至少应该选择一个日子,深切地进行那么一次回忆。至少要调动起我们依稀可存的那么一点自尊心,回忆一下那些死者的苦难与耻辱,借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苦难与耻辱。那些高贵的人拒绝跟我们一样作恶,也拒绝跟我们一起呼吸那样罪恶而又下流的空气。他们在全民犯罪中选择死亡,也就是在精神的地狱中选择了对天堂的向往与追求。他们以对愚昧世界的遗弃言说着他们的抗议和忠告。我们不懂得跟他们一样爱这个世界,也就不配跟他们一样善良而又自尊地活着。因为我们不配跟他们一样善良而又自尊地活着,所以他们只好选择了善良而又自尊的死亡。我们至今读不懂他们的死亡,是因为我们的灵魂永远读不懂生命的清洁与尊严。我们连起码的自尊心也已经荡然无存了。那些捍卫尊严的死者,就像一道过于深奥的数学题,不但被我们客观地置于我们的知识之外,而且被我们主观地推到愿望之外。我们之所以不懂得回忆,不是因为我们真的不会回忆,而是因为我们不愿回忆。一切都已经由近而远,久而久之,一切都将由远而无。当一切都果然由远而无之后,我们又可以在这“无”的废墟上重新跳起红色舞蹈,重新举起红色鞭子和屠刀。

    我们就从屠刀开始我们的回忆吧。我们应该定定地看清那把屠刀,计算一下它杀了多少人,它从我们民族生活的深处砍去了多少正义、良知和尊严。如果你的记忆过于淡漠,那么请你听一听清醒者的提示吧。仅有的几个清醒者,他们想喊出几句忠告,可是他们喊不出来。他们所企图陈述的清清楚楚的事实,总是不能清清楚楚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总是不能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与注意。我愿意作他们的转述者。如果人们从来没有注意过关于那把屠刀的言说,我就以我的转述强调一下清醒者的提示。这个提示也许可以唤起某几个人的某几缕记忆的游丝?

    在《“文化大革命”野蛮性和残酷性的文化根源》一文中,王毅先生这样写道:“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六日,大兴县公安局召开局务会议,传达了谢富治在市公安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从此,斗打、乱杀事件日益严重,由开始时斗打个别‘ 表现不好’的‘四类分子 ’,发展到斗打一般的‘四类分子’;由一个大队消灭一两个、两三个‘尖子’,发展到一个大队一下子打死十来个甚至几十个;由开始打杀‘四类分子’本人,发展到乱杀家属子女和有一般问题的人,最后发展到全家被杀绝。自八月二十七日至九月一日,该县的十三个公社,四十八个大队,先后杀害‘四类分子’及其家属共三百二十五人。最大的八十岁,最小的仅三十八天。有二十二户被杀绝。又如在‘文革’中,广西许多地方流行在光天化日之下脔割肢解‘牛鬼蛇神’等活人,然后煮熟分食的最野蛮暴行。仅在广西武宣县,被吃者就达一百几十人。其中被吃肉后砍头的一人,挖心肝的五十六人,割生殖器的十三人,全部吃光(连脚底板都被吃光)的十八人,活割生剖的七人。在武宣县武宣中学,甚至出现了大批学生批斗完老师、校长之后,在校园内就地架起简易炉灶,将他们剖腹脔割、煮熟分食的惨剧。吴树芳老师在批斗中被打死后,肝被烘烤药用。”(文见《北京文学》1998年9期)。
      著名散文家刘烨园先生在《托咐》中写道:“1967年10月,某大队两天内集体坑杀76人;同年11月,某县民兵枪杀69人;1968年7月,某军分区调动八县两矿一厂一郊武装人员进攻某群众组织,打死146人;同月,某县以‘群众专政’为名,杀死3681人,使176户全家灭绝,占全县‘文革’中死亡人数93%;同年8月,军队和某群众组织攻打另一群众组织,据不完全统计,仅此一战,打死1342人,俘虏8945人。走到某照相馆门口,仍不解恨,光天化日之下,又随意枪杀其中26人;还是这个月,军队联合十县及多家兵工厂的武装人员,一次围剿某县群众组织就抓捕一万余人(当时全县人口十万人左右),枪杀1016人……;全县86个大队,81个杀了人……此类事件,不堪枚举!我曾略做统计,成批杀人之事,各县市皆有。几十年后平反,证明几万冤魂,全系无辜被害!而杀人手段之残忍,诸如挖肝取心、活割生殖器官烹食之类,若非官方文件所载,当事人供认不讳,即使我等亲见其地杀戮之烈者,亦难信之。而这还仅为我当年所生活的一个省的现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一角),仅为干瘦的历史线条。最有思考价值的活生生的场景,其深处不知要复杂多少万倍,但恐怕是再也难以复原了。”(文见电脑打印稿,估计尚未发表过)。在描述了一系列惨酷的历史事实之后,作者沉重地说:“三十年无祭”。

    为什么这个民族如此沉着,面对如此可怕的罪恶可以无痛无悔?有人说,中国人在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苦难中,早就培养成了“不在乎”精神。《史记》中那么多令人发指的故事,《资治通鉴》里那么多另人恶心的故事,谁有力量认认真真面对它?如果没有一点不在乎精神,早就被这些沉重的故事压得喘不过气来。谁愿意背着这么沉重的包袱,战战兢兢过日子。

    然而,忘掉历史,忘掉自己亲手造出的罪恶,然后在每一个类似的历史关口都肆无忌惮地造出同样的罪恶,──我们能心安理得地这样循环下去么?《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曾经试图劝转作恶的世人,并说将来的世界容不得作恶的人居住。狂人真是太天真了,鲁迅真是太天真了。现在就是狂人当初所说的将来的世界,在这“将来的世界”上,依然住着我们这些罪恶累累而且不思悔改的人。



    在创造罪恶并承受罪恶上,中国这个民族确实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华。也许还不止于此。在创造罪恶以后死不认账上,在遗忘罪恶和开脱罪恶上,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华才更加超群脱俗。中国人的集体叙事从来就是掩过取功,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从来就是掩恶取善。然而,掩盖了过错的功,还能是功么?掩盖了罪恶的善那还叫善吗?有意用一种功来掩盖过错,用一种善来掩盖罪恶,这本身就是罪过。几千年来,中国的集体叙事成为一种瞒和骗的罪过叙事,中国的集体记忆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虚假记忆。由于在这些叙事和记忆上我们掺和了太多的伦理意图和政治功利目的,我们有意掩盖有意遮蔽有意扭曲有意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实际上就是故意犯罪。我们为了掩盖各种罪过所作的各种努力,其实就是不断地犯下了新的罪过。

    时光飞快地流逝,眨眼之间有案可查的文明史已经过去了几千年。在这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究竟犯下了多少罪,我们究竟掩盖了多少罪,在最有史料癖的中国也已经无法考索了。一般地说,这些考索也决无发生之可能。我们的本意就在于掩盖和遗忘,哪里还有费力考索的道理。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记忆历史:只记忆项羽的意气千丈宁死不屈,而不记忆他活埋二十万俘虏的残忍;只记忆长城的伟岸豪迈,并用它来支撑自己的虚弱与萎顿,而不记忆这种构想本身的残酷和每块石头下无数惨受折磨的尸骨;只记忆紫禁城的金碧辉煌,而不记忆宫廷的阴暗、糜烂和权力的残暴、恶毒、罪孽;只记忆农民起义的道义和复仇的快感,而不记忆血与火的杀戮、残酷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既然养成了这样的记忆方式,当然就可以在自己的内心虚构出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至于历史的真实,那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笔糊涂账。在刘震云的一篇小说中,叙事人“我”向姥姥打听某一次饥荒,也就是调查饿死人的情况。姥姥回答说,饿死人的事多得很,你问的是哪一次饿死人。面对过于频繁过于沉重的苦难,无力反省与消化的人记忆中只是浑沌一片。“我”与姥姥的记忆方式,充分体现了民族集体记忆方式。关于文化人进干校和知识青年下乡,实际上就是将一千多万人遣送到集中营里;关于四十年代初中原大饥荒饿死三百万人,只有外国记者和外国传教士在忙于救灾;关于六十年代初全国大饥荒饿死四千万人,我们一直说那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实际上那却是风调雨顺的三年(金辉《风调雨顺的三年》,见《方法》杂志1998年10期);关于文革中成千上万的死难者和许许多多因为敢于思考而被残酷杀害的杰出人物……等等等等。所有这一切,在我们民族集体记忆中,都像一团乱麻一样,无法从中呈现出深刻的意义。久而久之,也就漶漫模糊,无可考索。最后从民族叙事中消失,也就是从民族记忆中消失。那时侯,纵使想回忆一点什么,也已经没有可能。一部漫长的中国历史,它的真实性因为没有沉淀在记忆中,所以也就不可能呈现于回忆中。




    作者:不详


    (上海房价不跌不行了,连上海市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不跌会导致整个上海市经济衰退,连当了18年的上海市房地局局长也被撤了)

    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喜剧演员埃迪坎托曾用一句黑色幽默的台词警示股市风险,他扮演的服务生问住店客人:“先生,您是要一间睡觉的房,还是要一间跳楼的房?”如今,在上海,人们在谈论房价时也会互相打趣:“先生,您是要一间睡觉的房,还是要一间跳楼的房?”这一句略带戏谑的台词,正在被不同的上海人演绎出同一种难以言明的辛酸:高房价吓退了不少准备在上海成家立业的人才,增加了他们异地就业的难度;高房价让城市里的“工薪供房族”痛苦不堪;同时,高房价正在吓跑前来投资的企业。上述情况若得不到掌控,势必引起部分行业衰退、薪资下调,然后便是人才流出这个失去“机会”的城市……种种迹象表明,整个上海在默默地吞咽着高房价带来的苦果,而且这个过程很可能才刚刚开始。

      高房价吓跑外来人才

      行人在上海衡山路上的一家房产中介查看房源信息。在5月七部委调控房市场的“国八条”出台之后,上海房价的平均降幅超过5%。但仍让工薪族感到“望尘莫及”。

    来自浙江的私营老板何先生,在上海浦东经营了一家小型软件公司。这几个月来他非常沮丧,短短几周就有6名员工递了请辞报告。更严重的是,公司最近6个月的员工流失率已超过120%,本地的人才招聘网上几乎每个月都有何先生公司的招聘信息。何先生始终搞不明白,公司员工的收入不比行业平均收入少,可是,几乎每位员工经过一段稳定期后,依然会义无反顾地陆续跳槽走人。记者的一个朋友从2001年开始,已在上海陆续更换了四份工作,月薪从1800元涨到7500元,目前他仍不懈地搜寻更高收入的工作。他相当坦诚地告诉记者:“来上海后,有同乡老板照顾,工作也稳定,但工资收入在上海根本买不起房子,没房就成不了家。既然成不了家,要稳定的工作又有何用,还不如跳槽继续再闯。”一位上海同行告诉记者,即使在被认为高收入的媒体单位工作,依然会被高房价的病痛困扰。工龄不满10年的记者想在上海买房几乎不可能,新来的记者即便仅仅支付租房的费用,也几乎是倾囊而出。她颇为无奈地说:“要在上海扎根,难啊!”看来,房子的问题始终是影响员工稳定工作的根本因素。记者了解到,过去几年里,上海的房屋均价翻了一番,年均涨幅在30%以上,尽管上海人均收入水平保持在10%左右的高增长,且房价在近几个月里已从高位回落,但仍有很多人认为,当前的房价让他们难以承受——上海市区的房屋均价每平方米为1万至2万元,一套房子动辄上百万元,即使是向银行按揭负债买房,那一大笔首付金,对初入社会的人来说也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高房价着实吓退了不少准备在上海成家立业的人才,增加了他们异地就业的难度。去年以来,东南沿海城市难以招到合适的产业工人也验证了这一点。

      商务成本急涨 企业纷纷撤离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于今年早些时候预言:“上海会是第一个因房地产开始萧条的城市。高房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城市的繁荣,也表现为城市的衰退,因为高房价将导致城市发展成本的水涨船高。作为金融、物流和高科技中心,上海的高房价已经成为其发展瓶颈。”今年1月,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发布的调研报告透露,近一年多来,有近3000家在沪浙企逃离上海。而2001年左右,正是市郊低廉的土地,吸引了茉织华、杉杉等浙江企业将总部迁往上海。如今,承受不住地价上涨压力的浙企,已纷纷将基地向湖北孝感、安徽淮南及浙江平湖等地转移。

    “上海要打造人才高地、资金高地,以及商务盆地,但是房价正在构成商务壁垒。”上海浦东的一位台商这样对记者说。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对记者分析,房价高涨,使普通企业不得不大幅增加房租开支,在资本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用于购买劳务的资本只能随之而减少,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或者降低从业者的工薪收入;或者减少从业者人数,显然这对稳定乃至扩大就业而言都是不利的。

      中小企业度日艰难跨国公司转投外围

    在高房价面前,为留住人才稳定员工,企业往往不得不随之提高员工工资,企业获利明显变薄。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扩大就业非常不利,不但使一大批潜在的中小企业创业者兴业无门,就是一些大企业甚至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也不得不踌躇再三。在上海,几间小小的办公室每月的房租也要上万元人民币。就职于一家日资企业的许小姐还向记者透露,公司老板在几年前就用80万元人民币把办公楼的一个层面买下,而现在这一个层面的租金就要几万一个月。她的老板还经常为这一举动炫耀不已,“幸亏买下了,否则租金也吃不消”。samsung(中国)公司的一位销售主管对记者说,sam-sung公司原本是要在上海投资设厂的,可是上海的房价和地价太高,samsung公司就决定将厂址设在离上海只有80公里、但房价较为低廉的苏州,以降低商务成本。据记者了解,外资撤出上海始于2002年房价、租金的上涨,到目前为止,包括索尼、英特尔、中芯国际、现代汽车等属于上海支柱产业范畴的企业都将其投资重点定位于上海之外的区域。可见,上海的高房价直接导致商务成本的大幅上升,形成房地产业对制造业排挤。

    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上海市房地产企业家信心指数跌至不到90点,已与1999年的水平相当。而本轮房地产上涨恰恰是从1999年开始的。

    6月,上海浦东3幢住宅楼的外立面上挂出巨幅广告标语。业内人士称如此直白地打价格牌是近3年来头一回。

    房贷猛增银行如临深渊

    作为研究中国房地产多年的专家,易宪容虽对高房价对上海经济的影响未进行过深入研究,但他还是向记者分析了房地产泡沫破灭将带来的危害。易宪容认为,一旦泡沫破裂,房价下跌,需求就急剧下降,房价再持续下跌,形成恶性循环。购房者多数高价按揭,房子成了负资产,很多人会抛房,银行接收的是贬值的房产,这就会冲击整个金融体系。从目前国内房地产情况看,基本上把整个风险都归结在国内银行体系上,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个人消费信贷都如此。这就孕育很大的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破灭,最后承担者只能是国内各银行。事实上,在炒房流水线背后,确实酝酿着银行巨额贷款风险。今年初,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即发出预警:2004全年,上海全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自营性房地产贷款累计增加1023亿元,同比增加204亿元,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76%,其中个人住房贷款累计增加728亿元,同比增加106亿元,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中长期贷款增量的比例高达48%。该行提醒,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风险向银行信贷转移的可能性。统计显示,今年1至2月,上海商业性房地产贷款新增214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高达87.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153.2亿元,同比多增59.75亿元。房贷竟然占到新增贷款近九成,对于各家商业银行而言,风险已是不言而喻。但银行已陷骑虎之境,“现在收紧信贷可以预防泡沫进一步放大,但这有可能会把前面埋藏的风险引爆。地产商只有把房子卖了,才能偿还银行贷款,但是房贷收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使一部分房子卖不出去,造成地产商的呆坏账。”易宪容说。

      楼市退烧经济增速下挫

    近几个月,一路上扬的上海房价终于显露颓势逐渐下跌。数据显示,自今年8月起,上海已连续3个月成为内地70个城市中房价环比降幅最大的城市。在所有的跌价楼盘中,超过一半的跌幅在20%左右,价格下调额度约2000元/平方米,部分高档楼盘甚至下跌了5000元/平方米。习惯性依赖房地产发展的上海经济,被突如其来的冲击狠狠地撞了一下腰。上海社会科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称,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实现生产总值6111.68亿元,增长10.6%,增幅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增幅回落幅度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此外,工业增长速度下降8%,市场销售增幅下降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5.8%,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下降21%,各项指标全面下滑。今年11月1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公开表示,今年上海gdp增速是15年来最低的。他同时坦言,房地产在上海的gdp中的过快增长,已使某些经济领域处于极大压力之下。事实上,数据也显示,2005年上半年,上海的工业增加值回落非常明显,从1月份的20.20%下降到5月份的7.60%。其中,最明显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从1月的22.50%下降到5月的1%,几近零增长,从而导致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业内人士分析说,上海经济出现的下滑形势,除土地、信贷收缩导致的投资下降之外,与上海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经济战略紧密相关,而这种通过外部资金投入的经济是最落后的经济,并不能激发内在有效的投资需求,而投资放缓将导致发展放缓。由于房地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和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当中国进行以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时,上海的经济增长就会面临较大的困难。易宪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房地产是个很长的产业链,它的上游是建筑材料、钢铁、煤电、运输,都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泡沫破灭,整个产业链生产过剩,经济趋于萧条。因此,房地产泡沫带来的危害不仅仅限于行业本身,而且影响到其他许多行业。一旦房地产崩盘,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可能发生危机。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把未来当现实,把本来要10年、20年的房价涨幅在短短2至3年中提前完成了,这样严重透支未来的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损失了上海人民的福利,伤害了上海增长的潜力。”尹伯成对本报记者说

    ps:11月16日上午,初冬微雨。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下称“房地局”)局长蔡育天,正式离开了他“呆了18年”的北京西路99号—上海市房地局大厦。

      这位坐镇上海房地局近4个“五年规划”,亲历上海市房地产市场跌宕起伏变幻全景,离退休还有3年的房管局局长的匆匆卸任,给上海的房地产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此时,沉醉在“大师杯”网球年终经典大战和国际嘉年华狂欢的上海居民,暂时忘却了“压在身上喘不过气”的沉重房价;与此同时,上海开始流传“‘十一五’规划中上海的房地产将淡出支柱产业”的坊间版本。

    房管局高层变动的政策“征兆”

      世事难料。“到2005年,房地产业将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几年前,时任上海房地局局长的蔡育天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坦然和自信晃如隔日。

      据了解,1986年,蔡育天是在上海房地产业一片沉寂中履新的。他离开中华企业出任房地局副局长,时逢上海房地产市场刚刚突围长期的计划经济,开始复苏并走向缓慢发展阶段。

    有媒体援引接近蔡育天的人士称,担任副局长的时候,蔡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土地使用制度的“商品化改革”,即1987年上海市开始推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

      之后,历经1992年-1994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的超常规发展阶段,1995年-1999年的调整回落阶段和2000年-2004年迅速攀升阶段,蔡育天一直稳做房地局局长职位,丝毫没有受到上海房地产大起大落的影响,成为上海房地产界仕途上的常青树。

      事实上,“十五计划”(2001—2005)期间,被列为上海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一路狂飙激进,房价以308%的飞速增长,房地产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也从“十五”计划初的不足5%,迅速攀升到了2004年底的8.4%。而在蔡执掌房地局之初,房地产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仅0.4%左右。

      就在取得如此直线上升的优异“成绩单”之后,蔡育天却离开了18年的帅位。

    上海市的行政人事变动和下个五年的支柱产业走向一脉相承。”11月9日,上海市一位参与制订上海“十一五规划”的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目前,在‘十一五’正式出台之前,关于要不要在支柱产业中继续保留房地产,是争议的焦点。”

      据了解,一种观点是在“十一五”规划中保留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理由是“十五”期间,房地产业对于上海gdp的拉动作用有目共睹,如果放弃,会严重影响上海经济的下一步发展。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房地产的本质属性应该是“消费品”,其功能是提供居住,不能把拉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在房地产身上。而且,“房地产在‘十五’期间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现在房地产对上海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已经出现。”

      “大家的争吵很激烈,但现在看来,决策层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此间,有媒体直陈市政府知情人士的信息披露。
    房地产“出局”的市场信号

      争论背后,折射出的是上海新旧支柱产业的更迭史。

      “事实上,最近上海房地产业的零星事例也反映出该产业的内在玄秘。” 11月16日,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王国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上周,徐家汇一花园某温州炒房商一次性打包抛出50套高端商品房;同时,央行提息,宏观调控及工行首次破例取消房地产购置税,其实就是房地产处境濒危的征兆。”
      他接下来分析,银行业贷款是依据“晴天送伞雨天收”的逻辑,所以很多精明的房地产从业人员,对银行的政策变动十分敏感。“最近,根据统计,房屋中介每天倒闭200多家,这也是行业走向的预报。”王国进补充。

      一随同上海市市长2005年4月前往芝加哥考察的企业老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上海市长韩正与芝加哥市长对话活动中,有记者问韩正市长有关上海的房价问题,韩正表示,推动上海房地产增长,有效遏止恶性增长,保持健康稳定增长是上海必须要做的。”

      而早在2003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福布斯》论坛上,韩正市长面对境外投资者曾有过这样一段话:“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现在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无论是一级、二级市场都没有国籍、货币的区分,任何人都可以买卖。因为目前上海房地产市场的1/4是外资注入,也即25%不是上海人在买卖。因而今年上海的房地产可能出现购销两旺,这是个朴素的道理,说明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更多的泡沫。我在这里可以提个建议,如果你们在上海没有房产,可以听我一句劝告,投资房地产绝对是高回报的。”

      对于韩正市长前后不同的两种表态,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正反映了上海政府对房地产业未来走向的政策变化。

      11月2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海峰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十五’期间,房地产充当了上海区域经济引擎的角色,房地产背后的利益太大,房价高企,使上海的商务成本抬高,大的跨国公司纷纷迁移江苏、浙江,上海近来和周遍争夺空间的烈度越来越大,这是很重要的市场信号。”

      “经济贵妃”与疯狂房价

      最近几年,上海房价狂飙猛进,远远超过了上海市民的购买力。

      近日,上海市交通大学学生在网上挂出《博士生的幸福生活》一文,“买一套房子一辈子就完了”,一语道出望房兴叹的失落感。

      与此同时,很多上海人认为,房地产已经和正在成为权利阶层的财富魔方。

      11月22日,据消息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为了牟取高利,就连领事馆妇人也在炒作房地产,而某些政府官员子女更是早已加盟爆炒之列,房地产业的暴利如果继续维持,考验的不仅是中国经济的稳定,更是老百姓善良和忍耐的限度。

      事实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来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房地产业这样盛产亿万富翁,中国内地的各种富豪排行榜上,房地产富豪连年占据半壁江山;“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房地产业每年都是“第一名”,暴利绝对值和公众评价恶誉度年年都是五星。



    作者:aw98




    国家财政大笔一挥,就给中石化送了一个100亿的红包,俺的个天啊,100个亿啊!如果全部兑换成新版的100元纸币,能不能平铺成1条宽5米的大路,从北京一直铺到上海?

    去年燃油涨了三次,说是中石化等炼油厂还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意思是如果他们不硬扛着,这油价就不知道涨到什么地儿去了!

    俺朋友C突然灵机一动——咋没人造核动力的汽车呢,既然有核动力航母、核动力潜艇,咋就不能有核动力汽车?那核动力一装,汽车从出厂到报废,15年不用再加油!任凭你油价涨到天上咱也不管了,多好的概念啊!

    这也是俺在这个新年听到的最振奋人心的也是最NB的狂想!

    俺立马请教号称学核物理专业背景的R老板,R老板也立马来了精神。R说,岂止是15年?说不定,这一装上去,150年都可以使用。他又从核能的“裂变”、“聚变”给俺科普。他认为,就目前的技术,这核动力汽车还有难度,因为,目前这核动力装置估计还会有一个拖车这么大,也就是说,你可能前面在开车,你的车车后面还得拉一个作为动力装置的“拖斗”车。因为,这核动力汽车你必须让这“核能装置”非常安全,要不,谁愿意带个移动着的“核弹”到处逛?再说,万一一个车祸啥的,引爆一次核爆炸,谁担得起这个责任啊?

    不过,R老板也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概念。现在还没有哪个车推出如此NB的新概念。他估计,主要还是控制技术和核电池技术的问题。可能会在100年之后,人类能完全掌握这门全新的技术,从人类一出生,就能领到一颗核动力的电池,你可以用在汽车、摩托车,家里照明等,这颗电池应该够你用一辈子……

    前途如此光明!这个百年预言至少让俺放心,石油抽干了,煤炭挖尽了,天然气也吸光了,俺们至少还有这个如此干净的核能源,当然还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

    拷,该干啥干啥吧!



    出处:男人心疼女人的13个基本(ZT)



     1、当你爱着一个女孩子,一定要记得经常对她说:我爱你。不管已经说过多少次,不管是她第几百次问你“你爱我吗?”当她对你说“我爱你”,你都要很真诚地说:我也爱你,不是用其他话或者觉得多余。

     2、如果你不爱她了,放了她。不要白白享受着她的照顾和温柔,然后漫不经心地寻找着别的女孩,在找到之后才说我们分手吧,又或者干脆脚踏两只船。

     3、在你的朋友和她的朋友面前不要总一摆出一副大男人呼来唤去的样子。女人愿意照顾你,满足你大男人对“三从四德”的喜好,是因为她爱你她宠你,但并不表示她愿意被当做佣人和附庸。

     4、你答应她的事情再小也要做到。女人都希望有个坚强的肩膀依赖,想告诉你她的一切,但是你如果连小事情都做不好,她怎么去依赖你?当她说一些你不认可的事情也不要去指责或者冷漠,这样她怎么去信任你把心里话都告诉你?

     5、不要总在你们相处的时候打游戏或者上电脑。当你不亦乐乎的时候,她也许已经觉得很被冷落,而你却只注意着你的电脑。

     6、女人总有几天是经期,那时候是不能用理智控制的。不管她怎么歇斯底里、不讲道理、喜怒无常,你都要哄着她包容她。绝不要表现出不快和不耐烦。

     7、不要总向往地说想三妻四妾,说古代男人真幸福呀,说想三人行。她把你当作她的唯一,也希望你把她当作唯一。常这样说的你,她能放心让你出门去会姐姐妹妹、狐朋狗友吗?不要总当着她夸奖红颜知己,不要对别的女人比对她还关心。女人是敏感的动物,她并不是不信任你,她只是对你太在乎,希望你也可以一样。

     8、不要总当着她的面盯着别的女人,不要总去赞叹别人的美丽。或者说你为什么不能如何如何。女人希望你爱的就是她现在的样子,希望自己是你心中最美最性感最重要最爱的人。

     9、女人不管再贤惠有母性,但骨子里都是一个孩子。不要总希望她多么为你着想,多么会体贴你的感受,多么以你为中心。她也希望可以象孩子一样任性,希望有个人像宠孩子一样宠她爱她,照顾她关心她,而不只是像孩子一样向她索取关爱和宽容。

     10、做错了事情、伤害了她要承认,并且以行动向她陪不是。偶尔放下所谓男人的面子,却能温暖她受伤的心。不要说了要改下次还是犯,她可以原谅你偶尔的错误,但是不能容忍一错再错。

     11、在她脆弱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呵护她,在她慌乱无助的时候支持她指引他。爱健康自信的她,也爱疾病无助的她,而不是只要求她把最好的一面给你。没有人是完美的,分享她的缺点,包容她,而不只是指责,更不要在她最需要你的时候默不关心。做她英雄、她的王子、她的骑士。

     12、绝不要背叛。不要想“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别把女人当作衣服。

     13、给她真正的安全感,不一定是婚姻。而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相爱相依,不离不弃,直到死亡把我们分开。

     爱她,摘下你的面具。做她的爱人、情人、朋友、兄弟、父亲和孩子。关心她,像她关心你一样;紧张她,像她紧张你一样;爱她,像她爱你一样。在要求和挑剔她之前,先问问自己做得怎么样。不只是被爱和索取,而是平等地相互体谅,相互关怀。把你的心和她的心紧紧相连,而不只是身体。



    #### 负担不起屋价或房租
      美国年轻人 迁出大城市

    转自:早报网

    (华盛顿讯)美国年轻的单身人士多半喜欢大城市的繁华热闹,他们宁愿付较多的钱住狭窄的屋子或与人合住,但现在大城市居住的成本太高,以致一些年轻人迁往较不热闹的城市,甚至搬到郊区去居住。

      据《今日美国》报道,马萨诸塞州31岁的居民伦迪诺说,在美国东北部长大的年轻人,心目中只有纽约与波士顿这两个大城市,但这两个地方的屋价和房租太贵了,他无法想像住在这两个大城市如何靠薪水应付日常的开销。

      他选择在不及这两个城市热闹的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买了一间只有一个卧房的750平方英尺(约70平方米)共管式公寓,价格才9万5000美元(15万7970新元)。

      使年轻人迁出大城市的原因包括:屋价或房租太贵。

      据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调查,去年10月,美国单个家庭房屋价格的中间值是21万8000美元,而旧金山的房价是其三倍多,为72万1900元,纽约是其两倍,为46万1100元(不包括曼哈顿),波士顿也差不多是其两倍,为43万零900美元。

      而且房租也在涨价,许多人在大城市努力工作,却存不了钱,他们每月付的房租足够在其他城市支付购屋贷款。

      此外,在房价昂贵地区的雇主也针对这个情况,采取弹性措施,借助发达的科技,让雇员在家里工作。这些雇员无须搬迁到公司附近屋价昂贵的地区。

      现在许多公司也设立在距市中心3英里(4.8公里)外的地区、郊区,甚至准郊区,许多人可在住家附近的地方上班,就更不愿住在市中心地区了。

      还有一些年轻人因在大城市中负担不起单独居住的费用,只得与父母同住。他们为了想离开家庭,才选择到其他州工作和居住。

      生长在纽约州长岛的25岁空中小姐吉尔·马克韦德,选择在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工作。她与一对夫妇一起合租一间两卧室公寓,公寓内有游泳池和健身房,她分担的房租是每月400美元。

      她说,如果她在长岛,两卧室的公寓房租是1200美元,而她很可能只能租郊区某家人的地下室,只有一个卧室,也没有洗衣机和烘干机。



    http://www.shlkx.net/kxpj/kpwx/fz.htm

    作者:吴福骞、尤归圻



    废纸被美誉为城市中的森林资源,因为无论是废旧的报纸、书刊纸、办公用纸、牛皮纸、纸匣、瓦楞纸箱等,都是宝贵的纤维原料。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掌握了用废纸再来造纸的技术,制造出质量优良的“再生纸”(古称还魂纸)。上世纪未,国际上废纸处理技术得到不断改进和创新,有了极大的发展。废纸经分类及经过不同的废纸浆生产线处理后,可以制成多种不同品质的价廉物美的纸浆,用于生产各种纸张,产品中以再生新闻纸和再生纸板最为普遍。以新闻纸为例,美国在六十年代就首先生产出了以100%废纸为原料的新闻纸,到1985年,已有一家现代化的用100%脱墨废纸浆生产新闻纸的造纸厂,产品价廉物美、供不应求。1998年,上海也有了国内第一家用100%脱墨废纸浆生产新闻纸的造纸厂。产品质量属国际中上水平,是我国生产的最好的新闻纸之一。到2002年,国内已有三家用100%脱墨废纸浆生产新闻纸的工厂。另外,国内还有多家纸厂在生产新闻纸时,原料浆中配入了大比例的脱墨废纸浆。至于用废纸为原料生产各种中、低档纸板的工厂,则为数更多,在我国也很普遍。我国近年新建的一批纸板生产厂中,在原料的构成方面,废纸占的比例很大,有的达到了95~100%。我国台湾省的纸板生产厂,90%以上的纤维原料采用废纸。

    造纸原料以木材最为理想。虽然麦草、竹子、芦苇等均可作为造纸原料,但经过综合分析原料供应、产品质量、三废治理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后,可看出以木材为原料的优势是极为明显的。世界上造纸工业用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纤维,约占纸产量的94%,几个发达的造纸大国均以木材为原料。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全国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八分之一。长期以来,我国造纸工业的原料结构不合理,非木材纤维原料所占比重过大,限止了企业规模、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特别是非木材纤维原料制浆废液——黑液的治理,至今尚没有一套完善的高效率的好办法,工业废水排放对江河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最近几年,已经有一批污染严重的小型草浆制浆厂,因不能在环保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治污成功,做到达标排放而被迫关闭。当前,我国造纸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和未来十五年远景规划中,提出了“逐步实现以木材纤维为主,扩大废纸回收利用,科学合理配用非木材纤维的多元化原料结构”新方针。当然,要实现这个造纸原料逐步向以木材纤维为主的战略目标,尚需长期努力。因此,当前大力利用废纸资源,是发展我国造纸工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 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1、 国外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由于回收利用废纸造再生纸的益处很多,因此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不少发达国家的政府已制定有关法令,规定本国的造纸工业在生产某些品种的纸张——如新闻纸、纸板等时,必须掺用一定比例的废纸浆。

    2000年,全世界共回收废纸1.48亿吨。回收率为全年纸和纸板总消费量的45.8%。回收率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有德国71%、韩国67.7%,日本57.7%,我国台湾省57.6%,法国46.8%,英国41.2%。美国是一个造纸木材资源丰富的国家,其废纸回收率也达45%左右。

    2、 国内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废纸回收利用量也在增加,但进展不够快,2000年废纸回收率约为29.57%,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不得不大量进口废纸,以适应国内造纸工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2000年主要从美国、西欧及日本等国进口废纸371.36万吨,耗用了大量外汇。2001年我国进口废纸641.91万吨,又比2000年增长了72.85%。

    随着我国废纸用量的增加和各有关方面对废纸回收工作的重视。预计通过加强宣传、扶持和发展废纸回收网点、扩大收购范围、减少中间环节以及学习其他国家科学合理的废纸回收工作等措施,我国的废纸回收率将稳步提高。在国家的规划中,到2010年我国废纸的回收利用率要达到42%。

    二、 废纸浆的生产流程简述:

    根据废纸原料的类别和产品品种的不同,将废纸制成纸浆的生产流程可以有多种组合,简单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的产品为漂白脱墨废纸浆,第二类的产品为本色废纸浆。

    1、 漂白脱墨废纸浆的生产流程:

    生产漂白脱墨废纸浆的原料是白色废纸,如旧报纸、旧杂志纸、旧书刊纸、白色混合废纸、印刷厂的白色印刷废料等,成品浆送造纸机系统抄造新闻纸、杂志纸、书写纸、生活用纸等。以新闻纸用浆为例,基本流程见下列简图,每处理1吨废纸可得漂白脱墨废纸浆0.8~0.85吨。

    旧报纸及旧杂志纸à链板输送机à碎浆机à高浓除砂器à贮浆塔à粗筛à前浮选槽à锥形除砂器à 精筛à逆向除砂器à浓缩机à热分散系统à漂白塔à后浮选槽à浓缩机à贮浆塔à送造纸机系统生产新闻纸。

    2、 本色废纸浆的生产流程:

    生产本色废纸浆的原料是本色废纸,如废瓦楞纸箱、废纸袋纸、有色混合废纸、纸箱厂的废料等,成品浆送造纸机系统抄造挂面箱板纸、瓦楞芯纸、包装纸、纸袋纸等。以中档挂面箱板纸用浆为例,基本流程见下列简图。每处理1吨废纸可得本色废纸浆0.85~0.9吨。

    废瓦楞纸箱à 链板输送机à碎浆机à高浓除砂器à贮浆塔à

    短纤维

    粗筛à纤维分级机à维形除砂器à浓缩机à贮浆塔

    长纤维

    锥形除砂器à精筛à逆向除砂器à浓缩机à热分散系统à磨浆机à贮浆塔

    三、废纸浆生产过程中主要工序的功能简述

    1、 碎浆:通过碎浆机将废纸碎解成粗纸浆。废纸中夹带的大块杂质,如大的塑料制品、铁丝、木块等,均在此除去。生产脱墨废纸浆时,还在此加入脱墨剂及有关化学品,以促使油墨和纤维分离。

    2、 净化:从碎浆机出来的粗纸浆中,含有许多杂质,需要通过各个净化工序将其去除。

    (1) 通过高浓除砂器去除纸浆中较大的重杂质,如螺栓、钉子、石块等。

    (2) 通过粗筛去除纸浆中的塑料碎片、纤维束等。

    (3) 通过锥形除砂器去除纸浆中细小的重杂质,如砂子、金属粒子等。

    (4) 通过精筛去除纸浆中残留的颗粒状小杂质,如油墨、胶粘物、小纤维束等。

    (5) 通过逆向除砂器去除纸浆中的细小轻杂质。

    3、 浮选脱墨:生产脱墨废纸浆时有此工序。将经过粗筛筛选后的粗浆送入前脱墨槽,同时从气泡发生器吸入空气并与浆料混合。然后,微小气泡带着已与纤维分离的油墨溢出液面流入泡沫收集槽,可达到分离除去绝大部分油墨的效果。当纸浆经过热分散系统时,残留的油墨进一步从纤维上分离出来,再通过后浮选槽将这部分油墨分离除去。

    4、 热分散系统:纸浆经过热分散系统能将浆中残留的胶粘物、油墨、腊等软化及分散成肉眼不可见的微粒,提高成纸的质量。

    5、 漂白:生产漂白脱墨废纸浆时有此工序。再生的废纸浆的白度比原料废纸的白度略低(约2度左右),如果要得到白度较高的废纸浆,则要漂白。通常使用的漂白剂是过氧化氢。

    6、 纤维分级:用废瓦楞纸箱生产挂面箱板纸时有此工序。纤维分级机的作用是将废纸浆中的长纤维和短纤维分开,以便在造纸时能将长纤维用到最需要增强的部位,更好地发挥长纤维的长处。

    四、环境保护

    废纸的再生利用本身就属于环保工程。在废纸浆的生产过程中,有废水和废渣排出,需要加以治理。

    1、 废水;在造纸行业中,本色废纸浆生产线排出的生产废水的污染负荷相对较低,但脱墨废纸浆生产线排出的生产废水的污染负荷虽然比化学浆少,却不比其他浆种低,从绝对量来说,是很可观的。目前,成熟、有效、可行的处理方法是根据工厂所在地不同的排放标准要求,采用物化和生化相结合的二级处理流程或物化、生化和化学相结合的三级处理流程。可以做到达标排放。废水处理过程中排出的污泥,与废纸浆生产线排出的废渣一并处理。

    2、 废渣:废纸浆生产线排出的废渣,实际上就是废纸中不能利用的那一部分,如塑料、砂石、金属、纤维束、油墨渣等大小杂质。目前,首选的处理方法是采用焚烧法处理其中可以燃烧的废渣及污泥,产生的蒸汽送生产线使用,焚烧炉排出的灰渣再考虑综合利用,如用作水泥厂的原料。废渣中不能燃烧的部分,则经分类综合利用后,剩余部分深埋解决。近期将生产脱墨废纸浆排出的废渣直接进行综合利用的技术已取得较大的进展。

    五、回收利用废纸的效益:

    1、 节约木材、减少采伐、保护生态环境:

    以木材为原料制浆造纸时,生产使用不同品种的木浆所耗用的木材数量是不同的。以我国南方用马尾松生产新闻纸为例,每利用1吨废纸浆(水份10%计),就可以节约马尾松原木2.95m3左右。节约木材的效果是显著的,对于森林资源短缺的我国更是可贵的。

    2、 废物利用、减少污染:

    用废纸生产再生纸属于废物利用、保护环境的最佳方法之一。因为这不仅仅是变废为宝,而且其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三废都已有成熟、有效、可行的方法加以治理,保证达标排放。这对于有污染大户之称的造纸工业来说,是极为可取的。

    3、 取代草浆、提高产品质量:

    废纸浆的质量与相应的原生浆比,质量是差些,但用木纤维废纸制得的废纸浆却比原生草浆质量优。现国内大量使用的进口废纸,可以说都是木浆制品,其中美国废纸因纸中原生木浆配比高而质量优良。我国素有草浆大国之称,能用废纸浆取代草浆是一件既能提高产品质量又能避免草浆制浆黑液难以有效治理的大难题,意义是很大的。

    4、 节约能源:

    废纸浆是一种高度节能的浆种。以生产新闻纸的漂白脱墨废纸浆为例,其电耗约为传统浆种(化学木浆加磨木浆)的30%,节能是显著的。

    5、 降低成本:

    由于废纸浆的生产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必须的配套设施也较少,因此,与同质量的其他浆种(混合浆)比,总投资较低,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也较低,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6、 有利于我国的造纸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造纸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国内收购和进口废纸,可以做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一个达到世界公认的经济规模的大企业的需要。从而使企业有经济能力采用国际上最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及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利用非木材纤维原料无法达到的,也是我国现有的木材资源无法满足的。



    作者:吴福骞、尤归圻(均为教授级高工)

    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