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坎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测定了棒花鱼的体长、头长、头宽、头高、眼间距、鼻间距、背鳍基长、胸鳍长、胸鳍腹鳍间距、尾柄长、尾鳍长、体重等形态指标及雌体的怀卵量。雄性个体的体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以体长为协变量的One-way ANCOVA及后续的矫正平均值的Tukey’s检验显示,特定体长的雌性个体的胸鳍腹鳍间距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头长、头宽、头高、眼间距、鼻间距、背鳍基长、胸鳍长、尾柄长和尾鳍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雌雄两性体重不存在显著差异。棒花鱼的雌性个体怀卵量与体长、体重回归关系显著。
关键词**:棒花鱼 两性异形 怀卵数量 棒花鱼栖息在静水的河流、湖泊、池塘及沟渠中,生活于水域底层,以底栖动物、藻类及有机腐屑为饵[1]。棒花鱼繁殖期在4-5月份,繁殖时在水底泥砂中挖小窝作为产卵场所,因而别名叫淘砂郎、吹砂。国内除西部高原外,南北各主要水系都有分布,浙江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棒花鱼背部深黄褐色,至体侧逐渐转淡,腹部为淡黄色或乳白色,背部自背鳍起点至尾基有5个黑色大斑。在体侧有7—8个黑色大斑,此外在整个背部自头至尾不规则的散布有许多大小黑点,在背鳍、胸鳍及尾鳍上由小黑色斑点组成比较整齐的横纹数行,在生殖期体色转深,雄鱼更为明显[1-2]。棒花鱼鱼体虽小,但肉味鲜美细嫩,富有滋补的营养,吃起来感觉鱼体没骨头(骨软不会卡住喉咙),而且外观漂亮,所以可供食用也可供欣赏,是一种小型的经济鱼类。棒花鱼个体比较小,所以因种间竞争等原因导致个体数量不是很多,产量就比较少,但其仍是一种经济鱼种。通过对棒花鱼的形态指标和雌雌怀卵量的测定比较,为更好的认识棒花鱼;为棒花鱼的进化研究提供依据;为合理保护和利用棒花鱼资源及发展增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虽然棒花鱼分布较广,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人为的破坏等,该鱼种事实上以不多见。
脊椎动物普遍存在个体大小、体色和局部特征的两性异形[3-6]。鱼类两性异形存在多种类型,受性选择、生育力选择、资源利用、物质和能量的分配等多种选择压力的作用[7-8]。检测特定种类的两性异形,探讨两性异形与雌性怀卵量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特定鱼类的两性异形的选择压力[8]。该鱼的两性异形的定量研究报道较少[1-2],本文测定鲤形目,鲤科,鱼句亚科,棒花鱼[9]的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的生育力。
1材料和方法
实验动物在2006年4月份4次捕自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河流,塑料袋密封包装后冰冻处死并保存。后解冻、测量及解剖。用数显游标卡尺测定动物的体长、头长、头宽、头高、眼间距、鼻间距、背鳍基长、胸鳍长、尾柄长、尾鳍长、体重、怀卵量等形态指标(±0.01mm)。用Mettler电子天平称体重。
用雌体的怀卵数量表示生育力,雌体怀卵数量的测定:取出雌体卵巢称重(w),随机取一部分卵巢称重,在解剖镜下数出此样品中的卵数量(n),然后按公式计算怀卵雌体的怀卵数量:怀卵数量=n*w/m。
每个卵巢重复测定三次,取平均值作为雌体的怀卵数量,用平均卵重量估计卵的发育状态。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用Statistica统计软件包完成。数据在作进一步统计分析前检验其正态性和方差同质性。经检验,数据无须转换即可用于参数统计。用线性回归、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VOVA)、单因素协方差分析(One-way ANCOVA)和后续Tukey,s检验等处理和比较相应的数据,比较矫正平均值前检验斜率的均一性。描述性统计值用平均值±标准误(范围)表示,显著性水平设置为α=0.05。
2 结果
2. 1 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 共检测棒花鱼个体85尾,其基本描述性统计见表1。最小的个体为49.11mm,是雌性怀卵个体,以此认定所检测的个体均为性成熟个体。其中雌性25尾,雄性60尾,雌雄性别比例偏离1:1(x2-检验,x2 = 13.6,df = 1,P < 0.005)。
One-way ANOVA显示,雄性个体的体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表1)。以体长为协变量的One-way ANCOVA及后续的矫正平均值的Tukey’s检验显示,特定体长的雌性个体的胸鳍腹鳍间距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头长、头宽、头高、眼间距、鼻间距、背鳍基长、胸鳍长、尾柄长和尾鳍长显著小于雄性个体。雌雄两性体重不存在显著差异。
2. 2 雌体怀卵数量 本实验检测的雌性个体的怀卵数量在475 ~ 4412粒之间,平均为1861粒。回归分析表明,棒花鱼的怀卵数量与体长(r2 = 0.47,F1, 18 = 16.27,P < 0.001, 图1)和体重(r2 = 0.56,F1, 18 = 22.60,P < 0.001, 图2)回归关系显著。
表1 棒花鱼两性形态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值和组间比较 (mm, g**)
形态变量
雌性
(n = 25)
雄性
(n = 60)
F值和显著水平
体长
57.99 ± 1.14
(49.11 - 75.55)
65.75 ± 0.84
(51.65 - 86.87)
26.78*; F** < M
头长
15.46 ± 0.32
(13.07 - 19.57)
18.78 ± 0.24
(14.03 - 23.85)
38.21*; F** < M
头宽
8.31 ± 0.20
(7.17 - 11.17)
10.49 ± 0.15
(7.44 - 12.48)
33.95*; F** < M
头高
8.94 ± 0.21
(7.70 - 12.20)
11.38 ± 0.18
(7.88 - 15.41)
32.34*; F** < M
眼间距
5.04 ± 0.19
(3.62 - 8.07)
6.35 ± 0.10
(4.39 - 8.06)
17.08*; F** < M
鼻间距
3.07 ± 0.10
(2.34 - 4.43)
3.88 ± 0.06
(2.90 - 5.18)
20.32*; F** < M
背鳍基长
8.13 ± 0.23
(5.75 - 10.82)
9.98 ± 0.18
(7.18 - 14.02)
6.56; F** < M 胸鳍长
12.16 ± 0.28
(9.80 - 15.84)
14.93 ± 0.24
(10.68 - 19.13)
12.75
;
F** < M 胸鳍腹鳍间距
20.35 ± 0.58
(17.46 - 31.19)
18.89 ± 0.27
(14.87 - 27.71)
39.87*
;
F** > M 尾柄长
18.96 ± 0.35
(16.14 - 24.07)
22.20 ± 0.32
(16.92 - 28.11)
6.02*;
F** < M
尾鳍长
15.30 ± 0.34
(12.72 - 19.42)
17.84 ± 0.23
(13.27 - 23.08)
8.05; F** < M
体重
4.66 ± 0.42
(2.40 - 11.40)
6.35 ± 0.23
(3.00 - 10.80)
2.46ns
数据用平均值 ± 标准误 (范围)表示。体长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余均以体长为协变量作单因素协方差分析。ns: P > 0.05;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F:成年雌体; M:成年雄体。表中显示样本数。
3 讨论
鱼类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类型:雌体成体大于雄性个体;雌性成体小于雄性雄性成体;雌雄个体大小相似,局部特征存在差异。第一种类型较为普遍,有利于雌体提高繁殖能力。第二、第三种类型与雄体追逐配偶,提高受精和繁殖成功率有关[7,8,10,11]。棒花鱼的雌雄个体两性个体大小差异显著,属于第二种。可以认为是棒花鱼雄体种间竞争、追逐配偶、提高受
图1 **棒花鱼的个体生育力与**和体长之间的回归关系,图中显示回归方程。
图2 **棒花鱼的个体生育力与**和体重之间的回归关系,图中显示回归方程。
精和繁殖成功率有关[7,8,11]。棒花鱼的雌雄个体两性个体大小差异显著,属于第二种。可以认为是棒花鱼雄体种间竞争、追逐配偶、提高受精和繁殖成功的需要。不同时期棒花鱼成体雌雄比例不同,大部分时期偏离1:1的比例[1,12,13],雌性个体较少。因为雌性个体较小,争夺食物等竞争不是雄性个体的对手,到一定时期雄鱼要前往产卵场筑巢,数量也回增加。不过在繁殖后期,为繁殖的需要,雌鱼会增加达到1:1的比例[1]。但更详细的阐述则需要生理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棒花鱼12个形态指标的测定分析,表明棒花鱼雌雄两性个体存在显著的两性异形:(1)雄性个体(体长、头长、头宽、头高、眼间距、鼻间距)大于雌性个体,是由于在性别比例中,雌性个体相对较少,雄性个体之间要竞争配偶等,同时雄性个体大对受精和繁殖成功有利,雄性个体在受精过程中比雌性个体需要更多的运动、能量等。(2)雄性个体(背鳍基长、胸鳍长、尾柄长、尾鳍长)大于雌性个体,与追逐配偶有关。具有漂亮的鳍使其更易吸引雌性个体,因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且雄性个体在繁殖期间鳍会比平常变长,来加强自身的吸引力。以上的形态差异导致雄性具有更好的运动摄食等竞争能力。(3)雌性个体胸鳍腹鳍间距大于雄性个体,与食性和需要怀卵有一定关系。具体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棒花鱼雌体体长和怀卵数量回归关系显著,表明棒花鱼雌体体长越长,其怀卵数量越多。棒花鱼雌体体重和怀卵数量回归关系也显著,表明棒花鱼雌体体重越重,其怀卵数量越多。雌性个体大者摄食,运动等竞争能力较强,就更能保护下一代;个体大则卵巢也相应较大,为怀卵提供空间,因而产卵也多。其怀卵多的具体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周材权,邓其祥,任丽萍等.棒花鱼的生物学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9(3):307~311.
[2] 邓其祥.棒花鱼生殖习性的观察[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0,11(3):200~203.
[3] Shine R.Sexual selection and sexual dimorphism in the Amphibia [J]. Copeia,1979,1979: 292~306.
[4] 林植华,计翔.浙江丽水中国石龙子的食性、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J].生态学报, 2000,20(2):304~310.
[5] 张永普,计翔.北草蜥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及食性的变化[J]. 动物学研究,2000,21:181~186.
[6] 计翔,杜卫国. 堰蜒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J]. 动物学研究,2000,21:349~354.
[7] 林植华,雷焕宗.黄颡鱼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特征[J].动物学杂志,2004,39(6):13~17.
[8] 林植华,雷焕宗,林植云,华和亮.花鱼骨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输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5, 23(3):284~288.
[9] 毛节荣,棒花鱼[A]. 见:毛节荣,徐寿山. 浙江动物志——淡水鱼类[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饭社,1991.
118-119.
[10] 寿鹿,杜卫国,舒霖. 金线侧褶蛙和陆蛙的两性异形和生育力 [J].生态学报,2005,25(4):664~668.
[11] 吴桦,吴秀,华沈裴,冯照军.金线侧褶蛙的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特征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4,2:58~64.
[12] 雷焕宗,林植华.繁殖期瓯江黄颡鱼种群的性别比例[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112~129.
[13] 林植华,雷焕宗.似刺鳊鱼句的两性异形和雌性个体生育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6,24(2):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