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濕地90年6月號第25期 水生植物簡介-



水生植物簡介
文/林敬舒
圖/江進富


水生植物,常常是被遺忘的一群。由市面上所銷受的書便可略知一二,介紹植物的書是一大堆,可是卻惟獨缺少可用的水生植物專書,直至林清吉及李松柏等人近二年的出版,一般入門者才有了較平易的工具書。
水生植物大致上來說,可分為:沉水性、浮水性、浮葉性和挺水性四大類,而有些還分有第五類,即濕生性。這是我一開始這樣認為的,可是,向科博林仲剛老師請益後才發現,其實這並非那麼絕對,像林老師他所使用的分類方法便不大相同,老師先把這些水生植物們,分為浮水和沉水兩種,而後再細分為漂浮、挺水、沉水、浮葉四種,不盡相同,可是大同小異,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這一切的規則都是尚未定案的,只是看大家的習慣…。

換句話說,只要有人想出比目前更為正確的分類方法(之所以這們說,是因為有些種要判定是那屬於那一類的水生植物,並不容易!),那就出名了…,好吧!我回家拼命想…。而本文以下的介紹就以前者,自己較為熟悉的方法為主了。

首先,先來說明一下下什麼是沉水、浮水、浮葉、挺水性吧!

(一)沉水性,就是植物體全部浸沒於水面下生長的植物,其根系固著在泥土裡,莖葉內機械性組織、輸導系統、表面角皮層不發達,葉片大多呈現線狀、片狀或條狀等細長型。例如石龍尾、水車前草、台灣水韭…等等。

(二) 浮葉性,和沉水性植物的根一樣,著生於土壤中,可是植株的葉則是平舖在水表面的;形狀多呈扁平,葉下表層並沒有氣孔,氣孔只分布於上表層,而根部所需要的氧氣便由這些氣孔吸收,和一般陸生植物有很大的不同;通常這類植物的葉柄會隨著水深的增加而伸長。例如:睡蓮、台灣萍蓬草、南國田字草…等。

(三)挺水性,其根一樣留於土中,但植株可以挺出水面;這類植物的根系隨種類的不同,其型態也不同,大多數具有走莖或根莖型態,而根所需的氧氣藉由莖葉內的輸導組織,從水面吸收提供。例如:荷花、鴨舌草、香蒲…等。

(四)浮水性的,此類植物的根便不留於土壤裡了,而是整個植株漂浮在水面,所以常有特化的氣囊以利漂浮。例如浮萍、大萍、滿江紅…等。
一般我們常說的「水生植物」,通常只指淡水植物,不把海水植物列入,雖然不知道正確的主要原因,但我想,應該是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生植物,大部分為藻類,少有維管束植物,而藻類有上千種,又是另一門大學問,所以必須要歸到另一大類做專門性的研究(王老師吃飯的傢伙),也因為此,咱們的水生植物就可以說只限於淡水植物的範圍囉!換句話說,常人在指的「水生植物」,正確的說,應該是「維管束水生植物」。
低等維管束水生植物

台灣的水生植物中,蕨類所占的比例比較少,所以就從蕨類水生植物開始談好了。台灣典型的蕨類水生植物有五種,分別是:槐葉萍(Salvinia
natans)、田字草(Marsiles minuta)、台灣水韭(Isoetes taiwanensis)、水蕨()、滿江紅(Azolla pinnata)。
槐葉萍(Salvinia natans):

是台灣的原生種類,浮葉性,外型上相當的特殊,辨別不難。仔細觀察,可以看到二片卵圓型的小葉片,連在一起,看似一個心型。一開始我也以為這就是他的葉片,兩兩對生,可是經過林老師指導後,我才頓時明白,原來那只是他的一個表象而以,他還有一小片葉子留在水面下(水下葉),沒有露出來呢。也就是說,他是三片輪生而非兩兩對生的,不明白的人,很容易就會把那一片葉子當成他的根,而上了他的當。
槐葉萍在野外已相當少見了,推就其原因,除了人為因素之外,外來種的「宿生槐葉萍」(Salvinia molesta)對他的殺傷力算是相當大的;在外型上,宿生槐葉萍比台灣原生的槐葉萍大上數倍,而生命力剛好也是原生種的數倍。根據林老師的描述,如果把外來種和原生種的槐葉萍放在一起栽培時,用不了多少的時間,便可發現外來種的槐葉萍已占滿了整個水面,而原生種則消失的無影無蹤了。也因為如此,咱們可愛的台灣人,在民族意識抬頭之下,恨透了這外來種的宿生槐葉萍,所以又給他取了另一個名字,叫「人厭槐葉萍」,這個名字形容的真是相當貼切呀!你說是嗎?
另外,我在書上看到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台灣原生槐葉萍葉表面上有著2~4根分叉毛狀物;而宿生槐葉萍葉表面的毛狀物為4根。毛茸的作用是在幫助植株本身利於浮在水面上,外來種的毛茸比咱們原生種的還來的多上1~2根,難怪會比不上別人了…(存屬個人猜測,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
台灣水韭(Isoetes taiwanensis)

台灣特有種,國寶級人物之一。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植物(這一次來科博,看了好多以前從未見過的物種,例如:芡實、台灣萍蓬草…等等,賺到了!說起來還真要感謝老師帶我們來這裡參觀呀!)。沉水性,草本,葉叢生於基部,披針形,雖然為沉水性,但是在水不夠深的況狀下,他還是會挺出水面的(這就是辨別他為沉水或挺水相當困擾的地方了)。
根據書上記載,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七星山夢幻湖,至今仍是唯一發現有台灣水韭棲生之地,也許你會有和我同樣的疑問出現,為何其他地方均無水韭自然生長呢?我得到的答案竟然是,「其原因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我哩!在自然環境中,過去曾經有人試著把它種在也是保護區的宜蘭鴛鴦湖,但種了不久,頂多過了一季就掛掉了。也有人拿到阿里山去種,種不了多久也是一樣,全死了。但在實驗室、溫室或水族缸做小規模的種株,卻大部分都可以活下來,還真是神奇,是吧!
根據研究人員的實地觀察和實驗室的初步研究,發現台灣水韭對不同環境中光線和溫度要求並不嚴格,只要水位不要太深(約在八十公分以下,以免影響光度)、流動性水域(可含較多二氧化碳與氧分子)、並且勤於拔除其他雜草植物,則不管在溫室的水槽、魚池或魚缸中,都可以適應生長。若是使用夢幻湖的土壤來培養,則發育得更好。故推夢幻湖水位的週期性變化,以及土壤的成份可能是台灣水韭生存的要件。也就是說,當你想種植「最健康」的台灣水韭的話,下次去夢幻湖偷挖時,記得連那裡的泥土也要偷回來,這樣你懂了嗎?
*滿江紅(Azolla pinnata)

浮水性,這是五種典型蕨類水生植物中,最常聽見的,也比較容易見到的。小小的小葉常排列成三角型的樣子(不禁讓人想起了7-11的「堅持18℃—裕飯團」…),繁殖力相當的強,常常愈長愈多而佈滿整個水面。當秋、冬季到來時,原本綠色的葉子,會因氣候而轉變為紅褐色,如果生長的茂盛一點的話,便會發現整個水面一片紅褐色,這也就是「滿江紅」這個名字的由來了。
小時候就在課本上知道,滿江紅和藻類是共生的一個好例子,可是,那時並不知道什麼是滿江紅,滿江紅長的什麼樣,而每每一講到「滿江紅」,也不知道為什麼,我便會直覺性的連想到「文天祥」,可能是我一直認為,文天祥是一代大偉人,不向惡勢力低頭,可以拋頭顱灑熱血,而灑熱血就會變成滿地都是紅色的情景(電視都是這樣演的…),所以腦海中就直覺的認為,滿江紅就等於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