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http://www.greensocc.org/bbs/viewthread.php?tid=1166
这是我们设计的一个小水域生态修复项目,这个项目的第一阶段时间比较短,所以可能主要是以宣传为主要目的。希望能通过一些工作,促进广大市民对身边水环境主动参与治理的意识,并且给他们一个什么是湿地,湿地有些什么生态功能,对我们的人居环境有什么服务价值的切身感受。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事情做好……。
“社区参与的小水域生态修复”推广项目
一、 **现状分析(Background):
1.**背景
中国有大量城市、乡镇、社区附近的小水域,如不流动的小河道、小湖泊、池塘,因自净能力减弱、富营养化物质过多而成为一潭充满水华的浓绿或黑臭的死水。而目前城建绿化等部门使用的水体整治仍普遍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如引水换水、疏峻、过滤,以及投放药剂,甚至有堤岸硬化的做法。投入巨大但收效不佳、或仅仅是短期效果,并且生态不友好。而如果采用适当的生态修复费用较低且持续性较好。
同时这些小水域也常是环境治理被遗忘的一些角落。一方面政府主要关注于有标志意义的大水域环境的治理,而无暇顾及星罗棋布而又数量众多的小水体环境。而另一方面广大市民对身边环境主动参与治理的意识相对较差,普遍有一种对政府等、靠、要的态度。环境的整顿治理主要还是靠政府行政部门从上至下一层层贯彻执行。
2.**问题分析 首先,最重要的问题是小水域生态修复的社区需求与研究信息的不对称交流: 一方面大量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文献资料中,得不到推广。而另一方面众多社区有这个需求,而不知从哪里获取资讯或或得在经费最少的情况下得到有效治理的途径。 同时,即使是一些有充足经费的地区,城镇的水环境改造工程也多由一些绿化园林单位来承担,他们存在较多问题:如多从景观角度,而非生态功能角度来设计水环境的净化。或大量选用外来景观植物造景,而不重视对本地原生态系统与物种的保育和利用,并存在着外来物种入侵的隐患等。 即使是目前已投入应用的一些园林水体生态修复方式也多呈现单一化:如较单纯的采用水生植物种植治理,而未能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湿地小生态系统。如应用适当的水生植物(生产者)+底栖、鱼、鸟类(如鸭、鹅)(消费者),并配合收获去除小湿地生态系统生产的生物量等方式,将使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更有效。 这样的一个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环境的方式投入经费少、可持续性长,但需更多的后期维护与管理,不适合由上至下的政府行为,或短期的工程公司操作,而更适合由本地社区居民、或基层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模式。 综上所述,本项目计划通过现状调查、编写发放“社区参与的小水域生态修复”手册、建立宣传与交流网站平台等工作,让“小水域生态修复”科研成果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推广更可行、生态友好的生态修复方式。并促进普通公众主动参与改善自身周围水环境的意识,提高对生态多样性的重视。 1. 为水环境生态修复的科研成果与社会实际应用牵线搭桥,推广更可行、生态友好的小区域水环境生态修复方式。 2. 推动社区居民主动参与身边小水域的生态环境整治,以提高他们对水问题的重视程度与主动参与保护的意识。 3. 通过湿地生态系统在小水域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的示范作用,在公众中普及了湿地生态功能与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等认识 4. 在编写与建立“小水域生态修复”指南与网站时,推荐选用本地植物,以加大对本土生物多样性的保育,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 5. 在调查与沟通过程中,与相关科研机构、水环境生态修复相关公司、城建绿化等相关单位建立良好关系,以为促成建立一个咨询与交流平台 6. 在上海做的试点如成功,将带动全国其它城镇的学习借鉴。 由于上海一向都是全国城市建设的领头羊。在上海成功实施的方法,也很容易被其它城市乡镇学习效仿。 项目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6年12月—2007年3月,完成项目的调查、“小水域生态修复”手册的编写与网站初步构建(网站也可以放在第二阶段完成)。 第二阶段从2007年4月始,为该项目的进一步推广与投入实际应用阶段。如联系某些社区、科研机构与生态修复行业工程公司共同在选择的社区做“社区参与的小水域生态修复”试点,并同时结合这些试点的经验,为其它地区的社区水环境治理作咨询与服务。如有可能,将建立一个相关咨询机构或沟通咨询网络。
1.**文献调查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水域/小水域水生态治理的科研文献,以报告或论文等形式散落在国内外各类科技刊物中。该阶段工作就是收集、分析这些科技文献资料,以及国内外已经付诸实施的水环境生态修复应用方面的文章与经验。
2.**实地调查 上海及江浙一带小水域水环境现状,以及周边社区需求调查。 1).对上海及江浙部份地区的小水域环境现状作初步调查。主要通过实地勘测、观察水域基本情况、采集水样等形式,了解这些小水域的污染来源、污染现状、 2) 对污染小水域周边社区进行现状及需求调查:了解社区居民的看法、需求和他们能提供措施的。调查形式可有:问卷调查,社区小型讨论会等。并通过这样的形式让一部份社区居民参与进来; 考察结果将为制定更实用、可行的社区参与“小水域生态修复”方式提供资料与依据。同时也为编写“小水域生态修复”指南与网站收集了图片、文字和数据资料。
获取他们的最新资讯、了解相关单位在推行类似生态修复工程时的现状、问题与困难,获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
(**二) 编写“社区参与的小水域生态修复”指南 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图示揭示小水域生态修复的原理,给出简单易行的操作指南。特别是如没有经费请外包公司,如何靠社区居民自己的力量改善小水域生态环境的一些办法。 将通过前期调研与了解社区实际需求后最终确定指南手册的内容。基本内容大致应包括: I.小水域水质环境变劣的一些常见原因,如: a) 普遍施用化肥、生活垃圾增多等原因使更多营养物质随降水冲刷进入小水域。 b) 水体切断阻隔,无法流动,以及河岸硬化等因素造成自净能力降低。 c) 破坏了底栖动物、植物,及其它生物生存的条件,并相应降低了这些生物吸收及降解污染物与富营养物质的能力。 d) 其它污染源的排放:如企业事业单位、餐饮业排放等。 II.小水域环境修复一些简单可行的途径 1.降低污染物与营养物的排入 2. 增加水体流动、解决河岸硬化等不良因素 3.自己动手创建一个动植物复合生态系统等方法。 III.社区与居民如何主动参与保护自身水环境问题 社区居民应是保护社区及周边小水域生态环境的的主体。政府或相关工程机构只能参与短期治理,只有社区居民与基础单位才能像维护自家庭园一样长期看护与管理。社区居民应结成小组维护社区环境以及保障自身健康的权益,同时应主动关心和学习水环境及相关生态知识等建议。 IV.其它知识与资讯 如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重要性;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与本地物种多样性的保育; 提供相关工程、技术服务与咨询的机构或渠道等。
主要发放对象:
a)上海及江浙一带社区基层管理人员:如街道、物业、居委会等政府与民间机构
b) 绿化园林管理人员,政府有关管理单位
c) 全国其它环保、社区类的NGO组织(并由他们代为发放到基层)
d) 其它高校、中学等教育机构。
e) 一些基层图书馆、阅览室。
f) 部份辖区内有小水域的企事业单位。
(三)建立一个 “小水域生态修复”信息交流网站
该网站将涵盖“社区参与的小水域生态修复”指南的大部份内容。印刷出版的“小水域生态修复手册”主要读者为不上网或很少自网上获取信息的社区人群,而网站面向的是全国其它地区有上网条件的网络人群。
同时该网站还提供了及时动态更新的关于“水环境修复”相关新闻与资讯,提供全国在这方面比较领先的一些公司与单位的联系方式,为一些有资金、有修复需要的社区与他们牵线搭桥等服务。
网站还将包括一个BBS或留言板,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咨询与交流服务
(四)进一步推广与**投入实际应用阶段。 1.联合一些科研机构与生态修复行业公司,在选择的社区做“社区参与的小水域生态修复”试点, 2.结合这些试点的经验,为其它地区的社区水环境治理作咨询与服务。如有可能,将建立一个相关咨询机构或沟通咨询网络。
**
1. 编写“社区参与的小水域生态修复” 指南手册并发放推广。
2. 建立一个“小水域生态修复”网站平台。
3.建立一个社区与科研机构、相关公司行业之间合作沟通机制
4. 推动成立一个相关咨询机构或咨询网络
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