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六种淡水虾幼体发育的研究* - 转贴



http://www.jiancarp.com/shrimp2.htm

张建森 孙小异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淡水虾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也是一些鱼类的天然饵料,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河流、池塘里产量颇大,是一项很重要的水产资源。近年来,为了提高淡水虾的产量,满足市场的需要,有些单位进行了饲养淡水虾的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随着我国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淡水虾的人工养殖将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淡水虾的幼体自卵内孵出后,一般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幼体变态期,期间幼体的形态、生态和生理皆有很大的变化,体质娇弱,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养殖的成败,资源的变动常与它们幼体的成活率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淡水虾的幼体发育,对于虾类养殖和资源保护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虾类的分类鉴定以及在天然饵料生物调查时,对于虾类幼体鉴别,也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于我国淡水虾幼体发育的资料报道的不多。沈嘉瑞(1939)、刘瑞玉(1949)研究过我国北方三种淡水虾的幼体发育。作者等(1965)研究了淡水青虾的生物学,其中有幼体发育的资料。

为了适应淡水虾人工养殖和保护资源的需要,作者对长江中下游六种主要淡水虾的幼体发育进行了研究,其中细足米虾Caridina nilotica gracilipes (de Man)和粗糙沼虾 Macrobrachium asperulum (Von Martens)为首次报道。由于篇幅所限,一般仅做摘要描述。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于1962-1966年间进行。材料先后取自江苏省的吴江县、太湖和湖北省的沙市 、江陵等地。实验和观察主要在室内进行。选择抱卵或成熟的雌虾(要配养雄虾)放于培养缸或水族箱内饲养,待幼体孵出后,将亲虾除去,细心的饲养幼体并观察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幼体很容易死亡,在饵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根据幼体的不同种类和发育阶段投喂合适的饵料,同时要保持良好的水质,防止缺氧。幼体在变态过程中要蜕皮,每蜕一次皮其形态构造就发生一定的变化,个体也增大一些。蜕皮是划分各期幼体的依据。当幼体的形态构造基本上与成虾相似时,则达到幼虾阶段。在计算幼体发育速度时,是以60%以上的幼体蜕了皮作为指标的。幼体体长的测量方法是:眼无柄,不能活动时,从眼的后缘测量至尾节末端;眼柄已出现,眼能活动时,则自眼柄的基部测量到尾节的末端。各期幼体的形态构造特征,均通过对较多标本的认真观察,并以所蜕之皮核对无误后,再进行描述和绘图的。

研究结果

1、 细足米虾 Caridina nilotica gracilipes (de Man)(图1)

绘图:张建森

卵较长,呈长椭圆形,在囊胚期时的大小为0.45-0.50×0.30-0.34毫米,在快要孵化时为0.53-0.56×0.32-0.36毫米。

刚孵出的幼体为溞状幼体。变态期较长,约经过8次蜕皮才能渡过幼体阶段而成为幼虾。在水温22-30.8℃情况下,变态过程约需20天左右(见表1)。

表1 细足米虾胚后幼体发育的速度(1962)

日 期

水温(℃)

蜕皮顺次

相距时间(小时)

幼体期

31/Ⅷ

27-30.8

孵化

第一期幼体

1/Ⅸ

27.1-30

第一次蜕皮

25

第二期幼体

3/Ⅸ

28-30

第二次蜕皮

43

第三期幼体

5/Ⅸ

26.2-27

第三次蜕皮

52

第四期幼体

9/Ⅸ

23-24.5

第四次蜕皮

108

第五期幼体

12/Ⅸ

27-29

第五次蜕皮

71

第六期幼体

14/Ⅸ

25.5-26.5

第六次蜕皮

54

第七期幼体

17/Ⅸ

21.8-25

第七次蜕皮

74

第八期幼体

19/Ⅸ

23-27

第八次蜕皮

55

第九期幼体

第一期幼体 体长1.36毫米左右。身体细小,除前后两端有黑点外,其余部分几乎透明无色。眼无柄,不能活动。第一、二触角、大颚、第一小颚如图1所示。第二小颚的基肢有2-3个突起,边缘有刺毛;内肢细长,和基肢分界不明显;外肢比内肢短,着生羽状毛4-5根。三对颚足的形状颇相似,外肢不分节,末端有4根羽状毛和2根短刺毛;内肢较短,分4节,各节有刺毛。不同的是:第一颚足的基肢内侧较宽大,第三颚足的内肢较长。步足、腹肢没出现。腹部分6节,尾节与第六腹节不分开。体末端之尾部呈三角形,背面有两簇很大的色素细胞。后缘凹陷很深,以致于使尾部几乎分为两叶,其边缘有羽状毛6对(最外侧的1对仅内侧有毛),刺毛1对。该期幼体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不摄食。在水中的姿态是头部向下,尾部向上,借助三对颚足的抖动,做上下或后退运动。具趋光性。

第二期幼体 体长1.58毫米。眼有柄,可以活动。大颚、小颚、第一、二颚足等变化不大,第三颚足内肢分5节。第一步足出现,为双叉形,不分节,光滑无毛。尾节与第六腹节分开,其形状与上期相似,但在后缘的中央处增加了一对短刺毛。幼体开始摄食。

第三期幼体 体长约2.0毫米。第一触角柄部分3节。大颚和臼齿部出现排列紧密的、粗钝的齿。颚足与上期相似。第一步足的内肢分5节;外肢不分节,形似颚足的外肢。第二步足出现,双叉形,不分节,光滑无毛,与上期的第一步足相似。第三步足仅为原始的雏芽。尾肢出现,外肢有羽状毛5-6根;内肢短小,光滑无毛。尾节呈梯形,后缘的毛数同上期。从本期开始,幼体的营养转为以摄食为主,但卵黄囊仍有残余存在。

第四期幼体 体长2.24毫米。第一触角的第一节伸长,外侧向外隆起。第二小颚与上期显著不同;基肢分3片;内肢短小,外肢发达,呈长片状,后端明显向后方突出,并有1根长羽状毛。第一步足内肢的第四节内侧稍膨大,已初步开始有形成钳的趋势。第二步足似第一步足。第三步足出现,为双叉形,不分节,光滑无毛。第四、五步足的位置只有很小的雏芽,不明显。尾节呈狭梯形,后缘有4对羽状毛,中央和两侧分别有1对和3对短刺。尾肢的外肢有羽状毛9-11根,内肢有6-7根。

第五期幼体 体长2.63毫米。额角上缘有1个齿。第一触角柄部第一节外侧的隆起更大,其前方形成一个较深的凹陷。第一步足的外肢相对缩小,内肢的第四节较粗大,末端内侧隆起,以后将继续发展而形成钳状。第三步足似第一步足。第三、四步足双肢形,内肢分节,第四节的末端没有第一、二步足那样的隆起。第五步足单肢形,分5节,无外肢。腹肢出现,有内外肢,光滑无毛,尾节呈长方形。尾肢的外肢有羽状毛12-13根,内肢10-11根。

第六期幼体 体长2.9毫米。第一、二步足已初步成钳形。第一触角柄部第一节的内侧有两个很粗大的刺,外侧凹陷更深;外鞭2节,内鞭6节。第二触角鞭超过鳞片。第一、二步足初步呈钳形。第三、四、五步足变化不大。腹肢的内外肢末端皆有羽状毛。第2腹肢内肢的内侧,有内附肢的雏芽。尾节后端稍狭窄。幼体转入底栖,能爬行和游泳。

第七、八期幼体 额角上的齿数及各部附肢上的刺毛数稍增多。第一、二步足的钳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变化不很大。

第九期幼体 体长3.1-3.3毫米。额角上有4-5个齿,下缘无齿或有1个齿。第一触角柄部第一节外侧的凹陷很深,形成明显的平衡囊。第一、二步足的钳已很完善,其它三对步足单肢形,无外肢。尾节狭长。幼体的形态习性与成虾基本相同。

2、 中华新米虾 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 ( Kemp )(图2)

绘图:张建森

卵呈椭圆形,较大,为1.05×0.63毫米左右。

刚孵出的幼体即已具备较完善的器官构造和较强的生活能力,能在水底爬行,也能游泳和摄食,经2次蜕皮即完成变态过程。在水温22-25℃情况下,整个变态过程只需5-6天时间(见表2)。

表2 中华新米虾的胚后幼体发育速度(1966)

日期

水温(℃)

蜕皮顺次

相距时间(小时)

幼体期

13/Ⅵ

14/Ⅵ

18/Ⅵ

22

22

25

孵化

第一次蜕皮

第二次蜕皮

28

102

第一期幼体

第二期幼体

第三期幼体

第一期幼体 体长3.0-3.4毫米。体呈淡棕黄色。眼有柄,可以活动。额角上缘有2个齿,下缘无齿。第一、二步足呈钳形。五对步足均不具外肢。腹肢已齐备。尾部呈圆舌形,这是和其他虾类显著不同的。尾部的边缘有7对羽状毛(最外侧的1对仅内侧一边有毛),中央处有一对短刺。

第二期幼体 体长3.5-3.8毫米。额角上缘有5-6个齿。卵黄消失。第一、二步足可动指和不动指的末端各有一簇刺毛,第一步足腕节背面凹陷。第五步足末端呈爪状,稍后有6-7个粗刺,排列成梳状。尾肢出现,内肢有15-16根羽状毛,外肢的外角有一粗短的刺,其后排列着羽状毛16-17根。尾节狭长,呈长舌形,其后约2/3处有2对短刺毛,再往后是5对羽状毛。

第三期幼体 体长4.0毫米以上。额角的前1/3稍向上翘起,后2/3处有6-7个齿,下缘无齿。第一步足腕节背面的凹陷加深,第二步足腕节出现凹陷,尾节的后半部较前半部狭窄,侧面有3对短刺,后缘顺次排列着1对不呈羽状的长尾毛,3对羽状的长尾毛和1对短羽状毛。

该虾变态期短,成活率高,容易饲养,能人工繁殖和养殖。即可食用也可作为鱼类及其它动物的饲料。

3、 秀丽白虾 Palaemon ( Exopalaemon ) modestus ( Heller )(图3)

卵呈椭圆形,草绿色,大小约为1.0×1.5毫米左右。

刚孵出的幼体,从背面看颇似日本沼虾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 de Maan) 但附肢构造较日本沼虾发育的好,

只需3次蜕皮即完成变态(见表3)。

第一期幼体 体长约3.5毫米左右。眼无柄,不能活动。大颚只有门齿。五对步足均已具备,但无毛。第一、二、三步足有外肢,

第四、五步足无外肢。第一、二步足呈钳形。腹肢五对,内外肢均无毛,内附肢未发育。尾部呈三角形,后缘较平直,有7对羽状

毛(最外侧的1对仅内缘有毛)。尾节与第六腹节不分开。

第二期幼体 体长3.8毫米。头胸甲具眼上刺。额角伸长,上缘有1个齿。眼有柄,可活动。大颚臼齿部出现。第一、二步足外肢

末端有羽状毛。第三步足的外肢消失。第四、五步足似第三步足。尾节与第六腹节分开。

表3 秀丽白虾的胚后幼体发育速度(1966)

日期

水温(℃)

蜕皮顺次

相距时间(小时)

幼体期

16/Ⅵ

17/Ⅵ

18/Ⅵ

22

22-24

23-25

孵化

第一次蜕皮

第二次蜕皮

24

22

第一期幼体

第二期幼体

第三期幼体

28/Ⅵ

29/Ⅵ

30/Ⅵ

1/Ⅶ

24.5

23

24

26

孵化

第一次蜕皮

第二次蜕皮

第三次蜕皮

24

23

20

第一期幼体

第二期幼体

第三期幼体

第四期幼体

第三期幼体 体长4.2毫米左右。额角细长,上缘有5-6个齿,下缘无齿。大颚切齿部和臼齿部发育良好,无触须。第一、二步足外肢消失,至此五对步足已基本形成体。尾肢分内外肢,外肢有羽状毛,内肢无毛。尾节呈狭梯形,后缘有6对羽状毛(最外侧的1对仅内缘有毛),中央有1对短刺。幼体转为底栖生活为主。

第四期幼体 体长约5.0毫米左右。额角上缘稍弯曲,上缘有6-7个齿。尾节狭窄,呈长方形,后缘有5对羽状毛。

4、 中华小长臂虾 Palaemonetes sinensis (Sollaud)(图4)

卵呈椭圆形,黄绿色,大小为1.2-1.5×1.0-1.1毫米。刚孵出的幼体发育已很完善,在水温26-29℃情况下,经3次蜕皮即完成变态(见表4)。

第一期幼体 体长3.9毫米左右。眼有柄,可活动,第一触角柄分3节,第二触角鞭已形成。大颚切齿部和臼齿部分界不明显。第一、二步足内肢分节,末端呈钳形;外肢不分节,末端有羽状毛。腹肢具内外肢,均无毛。尾部呈倒心脏形,两侧圆钝,中央稍凹陷,边缘有羽状毛12对(最外1对仅内侧有毛)和不呈羽状的毛1对。

第二期幼体 体长4.2毫米左右。额角伸长,上缘有齿1-2个。大颚发达,切齿部和臼齿部分离。腹肢内外肢都有羽毛。尾肢尚未出现。尾节与第六腹节分开。

第三期幼体 步足的外肢均已消失。尾肢出现,但内肢细小,边缘光滑无毛,尾节呈长梯形。

第四期幼体 尾节较狭长,呈长方形。尾肢的内肢边缘已有羽状毛。幼体各部器官构造基本发育齐全。

表4 中华小长臂虾胚后幼体发育的速度(1962)

日期

水温(℃)

蜕皮顺次

相距时间(小时)

幼体期

15/Ⅵ

16/Ⅵ

17/Ⅵ

18/Ⅵ

26

26.5

27

26-29

孵化

第一次蜕皮

第二次蜕皮

第三次蜕皮

26

24

23

第一期幼体

第二期幼体

第三期幼体

第四期幼体

5、日本沼虾(青虾)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de Maan)

卵呈椭圆形,草绿色或褐绿色。刚产出的卵,大小约为0.55-0.57×0.65-0.68毫米。孵化前的大小为0.65×0.80毫米左右。刚孵出的幼体习性有些似细足米虾,约经8次蜕皮才能完成变态过程。

第一期幼体 体长2.3毫米左右。眼无柄。第一触角柄不分节。尾部呈三角形,后缘有羽状毛7对。尾节与第六腹节不分开。第一、二步足双叉形,囊状不分节,内外肢均无毛。无第三、四、五步足和腹肢。游泳的姿态和习性似细足米虾。

表5 日本沼虾胚后幼体发育的速度 (1962)

日期

水温(℃)

蜕皮顺次

相距时间(小时)

幼体期

8/Ⅵ

10/Ⅵ

14/Ⅵ

18/Ⅵ

22/Ⅵ

26/Ⅵ

29/Ⅵ

1/Ⅶ

3/Ⅶ

23.5

24

26

26-29

27-30

29

28

27.5

28-30

孵化

第一次蜕皮

第二次蜕皮

第三次蜕皮

第四次蜕皮

第五次蜕皮

第六次蜕皮

第七次蜕皮

第八次蜕皮

49

102

97

92

95

75

47

45

第一期幼体

第二期幼体

第三期幼体

第四期幼体

第五期幼体

第六期幼体

第七期幼体

第八期幼体

第九期幼体

第二期幼体 体长2.5-2.6毫米。眼有柄,可活动。第一触角柄分节。第一、二步足内肢分5节。无第三、四、五步足和腹肢。尾节与第六腹节仍未分开。尾部的形状似上期。幼体开始摄食。

第三期幼体 体长2.7-2.8毫米。额角上缘有1齿。第一、二步足增大。第三步足出现为双叉形,不分节,无毛,第五步足单肢,不分节。无第四步足和腹肢。尾节呈梯形,与第六腹节分开。

第四期幼体 体长2.9-3.1毫米。额角上缘有2个齿。具第一、二、三、五步足,内肢均分节。第五步足无外肢。无第四步足和腹肢。尾呈狭梯形。尾肢内外肢均有毛。

第五期幼体 体长3.4-3.6毫米。第一、二步足较粗大,掌节较粗。第四步足出现,呈双叉形,不分节,无刺毛。腹肢的雏芽出现,形似瘤状突起。尾节呈长方形。

第六、七期幼体 第六期幼体的体长为3.9毫米左右。第一、二步足不成钳形。第四步足成普通形,内肢分5节,外肢有羽状毛。腹肢内外皆无毛。尾节呈狭长方形,后端稍窄。第七期幼体似第六期幼体,无显著的变化。

第八期幼体 体长4.9-5.1毫米。第一、二步足粗大,成原始的钳形。第五步足显著增长。第三、四步足与六、七期相似。腹肢无毛。尾节较尖细,后半部有2对背刺和1对侧角刺,后缘有4对羽状毛。

第九期幼体 体长5.5-6.5毫米。额角稍弯曲,上缘有齿11-12个,下缘有齿1-2个。步足的外肢均消失。腹肢有羽状毛。

日本沼虾生长快,个体也较大,是目前淡水虾的主要养殖对象。但该虾幼体变态期较长,对环境条件较敏感,特别是第三次蜕皮前后的死亡率较高,作者经多次反复观察,估计可能与食性以及饵料的充足与否有关,望养殖者今后进一步研究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解决,从而保证淡水虾的养殖获得较高而稳定的产量。

6、粗糙沼虾 M.asperulum (Von Martens)(图5)

卵呈褐黄色,卵径甚大,其大小约为1.7-1.9×1.3-1.5毫米。

刚孵出的幼体构造完善,体形粗壮,行动活跃。在水温25-27℃情况下,约经过四天时间,三次蜕皮即完成变态(见表6)。

第一期幼体 体长3.5毫米左右。身体各部器官发育相当完善,除尾肢外,各附肢都齐备,有相当发达的步足和游泳足(腹肢)。

眼无柄,不能活动。第一触角柄分节,外肢呈棒状,长而大,末端有3-4根刺毛;内肢短小,末端有一根长羽状毛。第二触角鳞片发达,

触鞭较长。

第一小颚为3个小片,其中基肢2片,内肢1片。第二小颚的基肢有3个片状突起,边缘无毛;内肢较短小,只1片;外肢发达。

第一颚足的基肢宽阔,肢鳃发达,四肢短小,不分节;外肢长,末端有4根羽状毛和2根短刺。第二颚足的内肢分5节,无刺毛,末端呈爪状;

外肢细长,末部有6根羽状毛。第三颚足的内肢长,末端呈爪状,从第三节开始向内侧弯曲;外肢与前者同。

第一、二步足单肢形,不具外肢,已初步成钳形。第三、四、五步也是单肢形,无外肢。腹肢5对,无羽状毛。尾节呈方圆形,后缘有羽状

毛13对(最外侧的1对仅内侧有毛)。

幼体能在水底爬行和游泳。此时常聚集在母虾的周围或爬在母虾的身上,一般不太活动,也不摄食,当受惊吓时则迅速地向母虾处躲避。

母虾也很少活动,但受到惊扰时,则常常把第二步足高高举起,两只螯张开的很大,显示出一种凶狠的样子,当有小鱼或小虾靠近时,

常奋勇向前恶狠狠地把它们赶走。这种“护幼”的行为,在虾类中是少见的。

第二期幼体 体长4毫米左右。眼有柄,可活动。形态构造无显著变化,只是某些附肢的发育稍有进展和一些不大的变化。额角伸长,上缘有3-4个齿。第一触角的柄部内侧有羽状毛;外鞭和副鞭长,外鞭分6节,副鞭分4节;内鞭短,分4节。第一、二步足与上期基本相同。第三、四、五步足末端呈爪状。腹肢都有羽状毛。尾节方圆形,仍无尾肢。

表6 粗糙沼虾胚后幼体发育的速度(1962)

日期

水温(℃)

蜕皮顺次

相距时间(小时)

幼体期

19/Ⅵ

20/Ⅵ

21/Ⅵ

23/Ⅵ

25

26

27

26

孵化

第一次蜕皮

第二次蜕皮

第三次蜕皮

26

25

52

第一期幼体

第二期幼体

第三期幼体

第四期幼体

第三期幼体 额角上缘稍弯曲,有7个齿;下缘无齿。第一触角柄刺很大;鞭长,外鞭8节,内鞭5节。第一小颚与前期相似。第二小颚的基肢比上期短,且向内弯曲。

第一颚足的基肢分2片,内缘很宽大,肢鳃发达;内肢细小,贴近外肢;外肢的基部向外侧扩大。第二颚足的外肢细小,稍向内弯曲;内肢分4节,末2节十分宽大,并折向肢体的基部。第三颚足外肢短小;内肢分5节,从第三节起向内弯曲。

所有步足都是单肢形,无外肢。第一、二步足末两节成为可以活动的螯。尾节近似长方形,后侧角圆钝,后缘1对短刺和11-12对羽状毛。尾肢的外肢有羽状毛20-21根;内肢14-16根。

第四期幼体 体长5.0毫米左右。额角发达,上缘有齿7个,下缘有1个齿或无齿。第一触角外鞭最长,分12节;内鞭次之,亦为12节;副鞭短,分3-5节。第二触角的触鞭伸长,鳞片无明显变化。第一小颚的两片基肢稍向内弯曲,末端有粗短的刺6-7个;内肢光滑无刺,末端卷曲。第二小颚、第一颚足似上期。第二、三颚足的内肢有两节似乎是愈合的,所以看起来像是分3节。第一步足螯的末端和内外侧有许多刺毛。第三、四、五步足及腹肢似上期。尾节狭长,后端圆钝,两侧有短刺3对,后缘有羽状毛9-10对。

该虾个体较大,成体和幼体的适应能力都较强,耐缺氧,成活率高。因此,应采取增殖措施,提高天然水域里的产量,也可以做些人工养殖的初步试验。

讨论

1、作者对秀丽白虾 Palaemon ( Exopalaemon) modestus (Heller) 幼体发育的观察结果在幼体发育速度上与刘瑞玉(1949)是有些不同的。刘瑞玉指出该虾第二期幼体持续3天时间,以后的幼体期各需要2-3天或3-4天。而作者通过两次重复观察、每期皆只需1天时间。这种发育速度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地理环境和温度的不同而造成的。

沈嘉瑞(1939)对北京产的锯齿米虾 Caridina denticulata (即中华米虾 Neocaridina sinensis)和中华小臂虾 Palaemonetes sinensis 的幼体发育进行过研究,其结果与我们的观察基本相同。另外,他还对一种他称之为日本长臂虾 Palaemon nipponensis (即日本沼虾 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的第一期幼体进行了描述。据他的记述,该虾第一期幼体,个体较大,眼无柄,有5对步足,第一、二对步足呈钳形,腹肢5对,光滑无毛。尾部似三角形,其后缘较平直等等。很显然,这种虾刚从卵内孵出后的第一期幼体,就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器官构造,这与器官构造发育得较差,第一、二步足仅为原始的雏形,不呈钳状,无腹肢,尾部后缘稍凹陷的日本沼虾第一期幼体明显不同。因此,可以肯定,它不是日本沼虾,而可能是秀丽白虾。

2、淡水虾的幼体发育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阶段进行的。这些程序和阶段是它的祖先长时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获得的特性,是比较稳定的一代代遗传下去的。虾类个体发育的这种固有的遗传性,即体现了该虾种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其种族的特点。因此,作者认为,研究虾类的幼体发育,不仅在指导生产上有实际意义,且还能为种的鉴定和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依据或参考。

中华新米虾 Neocaridina sinensis 和细足米虾 Caridina nilotica gracilipes 同为匙指虾科的两种小型虾类。它们的成体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大颚无须,门齿部和臼齿部相连;第一、二步足腕节末端的内缘是凹陷的,指端有丛毛等等。因此,中华新米虾最初分类时定为米虾属 _Cenus Caridina( de Haan , 1849;Kemp,1918)。后来Kubo(久保伊津男,1938,1940)根据该虾雄性第一腹肢的内肢特别膨大这一显著的特征,而将其另列为一新属——新米虾属Genus Neocaridina_,此后的研究者,有的把它列入米虾属,有的把它列为新米虾属。近年来虽多趋向后一种意见,但也并不完全统一。作者研究了中华新米虾和细足米虾的成体形态特征,特别着重研究了它们幼体发育的过程,并参阅匙指虾科其它虾类的一些文献资料,我们注意到从幼体发育方面来看,中华新米虾的卵粒大。幼体变态期短、形态、习性显然不同于一般米虾的特点。因此,作者认为,新米虾属这一分类单元的建立确实是必要的。

沼虾属Genus Macrobrachium主要的特征是大颚有触须(分3节),头胸甲具触角刺和肝刺而无鳃甲刺。第一、二对步足呈钳形,第二步足较大等。粗糙沼虾M.asperulum具有这些基本特征,故现行分类系统将它列入沼虾属。但是,粗糙沼虾在形态、生态、习性、特别是幼体发育方面和沼虾属的多数种类很不相同。该虾刚孵出的幼体,体形粗壮,额角粗短,头胸甲很发达,尾节特别,几乎呈方形,幼体各部附肢构造很完善,幼体的习性也和日本沼虾等沼虾很不相同。因此,我们认为,粗糙沼虾是否有另立新属的必要值得研究。

原载:张建森 孙小异等,1979,动物学报,P143-152,科学出版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