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文章年份不详
一、上海地区湿地的植物
㈠维管束植物
上海地区湿地的维管束植物种类较丰富, 约90种, 植被覆盖度大, 生产力高, 其中有很多经济植物。主要建群种有莎草科和禾草科植物, 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
1、上海地区湿地植被的主要类型
(1).沉水水生植被
沉水植物, 茎叶全部沉没水中, 开花在水面、水中均有; 有扎根于水底淤泥的, 也有根悬浮于水中的, 上海地区的沉水植物有金鱼藻科、水鳖科、茨藻科、眼子菜科、小二仙草科的有些属的植物。常见的沉水植物群落如下:
A.苦草群落(Form. Vallisneria asiatica)
分布于湖泊、沟渠, 在深水固定植物带, 水深1.5米以上, 透明度在50%左右。往往整个湖底布满了苦草群落。在富含腐殖质湖泥的浅水水域内。生长特别繁茂, 盖度也大, 约80%。伴生种类常见的有菹草(Potmogeton crispus)。苦草繁茂生长的地方是一些鱼类栖息和繁殖产卵的良好场所。
B.金鱼藻、黑藻、狐尾藻群落(Form.Certophyllum demersum、Hydrilla verticilata、Myriophyllum spicatum)
分布于湖泊, 河沟内的浅水固定植物带, 水深一般在0.5—2米左右, 但水质少污染, 透明度约70%以上。这三种植物,通常以不同的比例聚生在一起, 生长繁茂的地方, 植体镶嵌交织, 总盖度可达95%, 伴生种常见的还有菹草。此群落植物所在的水域,是食草性鱼类的天然食料库, 又是鱼类产卵的好场所。
C.川蔓藻群落(Form. Ruppi rostellta)
川蔓藻为咸水植物群落, 分布于沿海湿地的天然池塘、废弃的晒盐地。几乎是单种群落,生长繁茂, 枝叶错综交织, 盖度可达50%左右。
(2).浮水水生植被
浮水水生植被可分为漂浮型和浮叶型两类。浮叶型植物的根大多扎生水底泥中, 其组成状况比较固定, 而漂浮植物, 随水流、风吹而漂浮, 其组成状况往往不是固定的。常见群落如下:
A.菱群落(Form. Trapa spp.)
分布于水深一般不超过2米的池塘、河沟及湖荡。建群种有菱(Trapa bispinos)、四角菱(T. guadrispinosa)、乌菱(T. biscornis)及红菱(T. spp.), 往往以单优势种群落出现, 在生长旺盛的季节夏、秋间,覆盖度可达85%以上, 伴生种有黑藻、金鱼藻及苦草等。
B.大薸、凤眼莲群落(Form.Pistia strtiotes、Eichhornia crssipes)
分布于水深1米左右的池塘、河沟中, 在水田边缘的排灌渠道中也有生长。生长很快,定居不久就可覆盖整个水面, 盖度可达100%。很少有伴生种出现。
C.空心莲子草群落(Form.Alternanthera philioxeroides)
又称水花生, 原产巴西, 引种后, 现为野生。广泛分布于静水中, 在水边生长繁茂。单种群落, 偶有芦苇、茭笋混生。
D.满江红、槐叶萍群落(Form.Azolla imbricata、Salvinia natans)
分布于池塘、湖边及水稻田中。
E.莕菜、水鳖群落(Form. Nymphoides pelttum、Hydrocharis dubia)
分布于池塘和流水缓慢的湖泊、河沟。
(3).挺水水生植被
植体上部或叶片挺出水面生长,根及根状茎扎生于水底淤泥中。常见群落有:
A.莲群落(Form. Nelumbo nucifera)
分布于湖泊、池塘的浅水区。常见的伴生种有:
莕菜、水鳖 、紫萍、品藻(Lemnatrisulc)、金鱼藻、黑藻和菹草等。
B.慈菇群落(Form.Sagittaria sagittifolla var.Sinensis)
分布于池塘、浅水湖沼、河沟边。伴生种以挺水植物为主,常与茭笋(Zizania caduciflora)组成混交群落。
(4)湿生植被
A. 海三棱藨草群落(Form.Scirpus× mariqueter)
滩涂上的先锋群落, 原生裸地上的植被; 具有耐盐, 耐淹的特点。它以海水为动力, 不断以根茎和球茎进行营养繁殖。在其它种子植物难以生存的环境中, 它捷足先登, 而且大量发展。此群落基本上由单一物种组成, 高60—80厘米, 盖度70%以上。
B. 水葱群落(Form.Scirpus tabernaemontani)
主要分布在崇明岛东侧, 其它滩涂也有少量分布。具有地下根茎, 能大量进行营养繁殖,也是滩涂上的先锋群落, 根茎可在淤泥中蔓延生长。常与糙叶苔草(Carex scabrifolia)和芦苇伴生。
C.藨草群落(Form. Scirpus trigueter)
分布于滩涂低潮位, 经常被潮水淹没的地段, 地表多淤泥, 群落盖度不一, 稀疏的地方在35%以下, 而中心部位高达90%; 株高50—70厘米。有的地段伴生少许飘拂草(Fimbristylis sp.); 偶尔可见早熟禾(Poa prtensis)、马兰(Asteromoea indic)、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等。与海三棱藨草一样, 同为滩涂上的先锋植物, 不同的是, 藨草分布在盐度比较小的地区。
D.糙叶苔草群落(Form.Carex scbrifolia)
分布于近堤岸的滩涂上, 种类组成较简单, 覆盖度不等。伴生种有芦苇、野燕麦(Bromus japonicus)、鸡几肠(Kalimeris indica)等。此群落也是海滩上微洼, 浅薄积水地方最早出现的, 当芦苇入侵后, 即逐渐被其替代。
E.芦苇群落(Form.Phragmites ustralis)
广泛分布于湖泊、池沼、洼淀四周、河流两岸和海边滩地。上海地区湿地上的芦苇群落面积在10,000公顷以上, 是生物量最大的自然群落。优势种芦苇一般高1.5—2.5米, 盖度80%以上, 常形成单种植丛。在湿地向草甸过度的一侧, 有一些杂草伴生其间, 如:马兰、茭笋、水花生等; 在群落向水的一侧, 在群落交错处常见的伴生种有: 海三棱藨草、藨草、水葱等。
F.茭笋群落(Form.Zizania caduciflora)
散布于湖泊沿岸浅水中, 通常在芦苇群落成外围, 含有机质的土上。常见的伴生种除芦苇以外, 还有泽泻(Alisma orientale)、萍蓬草(Nuphar pumilum)、野麦等。
2、上海地区湿地植被的演替趋势
由于上海地区滨海湿地的围垦强度较高,高潮位以上都在围堤内。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从生态学的角度该区域可分成三部分:
⑴藻类盐渍带, 也称光滩。此带为潮滩最低区域, 包括中潮中下层和低潮区, 海水淹没时间长,底质粒径较粗(0.014—0.037mm), 是青灰色粗粉沙为主的盐渍地。不长高等植物, 只在内侧常见较多的硅藻。
⑵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guelir)带 主要为高潮带和潮上坪的下层, 海拔2米以上,海水淹没时间少于藻类盐渍带, 底质粒径较细(0.009—0.017mm)。海三棱藨草作为高等植物的先驱种, 在这里形成优势。从其分布型看, 又可将此带分成内外两带。在外带, 海三棱藨草成点状分布, 植被盖度约为50%, 是海三棱藨草的侵入地带。在内带, 海三棱藨草以块带状分布, 植被盖度超过80%。
⑶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带 潮上坪中、上层, 海拔一般在2.8米以上,地势高而平坦, 在大潮潮满时才被水淹, 植被渐向陆生群落演替。芦苇为唯一优势种, 盖度达85%左右, 长江三角洲滩涂生物群落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
㈡低等植物
上海地区湿地低等植物包括藻类、地衣、苔藓和蕨类四大类约110种,生境分淡水、咸水和咸淡水三大类。湿地低等植物既是许多湿地动物的主要饵料,有的种类还可作为环境质量的指示种。
二、上海地区湿地的动物
上海地区湿地动物种类繁多, 资源性很强。一些种类已被作为水产养殖种类广泛开发利用, 有些种类是传统的狩猎动物, 还有一些是我国, 甚至国际上著名的珍稀, 濒危物种,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护。
㈠上海地区湿地动物的主要类群
⒈湿地鸟类
在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中, 鸟类是消费者顶极类群, 是维持湿地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生物类群。在湿地环境监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海地区湿地的鸟类约142种, 占全国湿地鸟类的60%左右, 主要有鹬类(51种)、雁鸭类(29种)、鹳类(19种)、鹤类(9种)等。湿地鸟类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种类有17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有102种(占总数的45%); 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49种(占总数的60.5%)。150余种湿地鸟中, 大多数为旅鸟和越冬鸟, 夏候鸟和留鸟较少。因此上海地区湿地状况的好坏, 直接影响这些鸟类种族的繁衍和生存。
⒉湿地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为初级消费者优势类群, 在食物链中占据承上启下的位置; 底栖动物生活史中还往往具有短暂的浮游幼体, 其对水质和底泥很敏感,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很特殊,因此, 底栖动物常被用作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
上海地区湿地的底栖动物近182种, 其中甲壳类68种, 软体动物66种, 环节动物22种, 昆虫15种, 分淡水, 咸水和咸淡水三类。
⒊鱼类
鱼类是重要的水产资源。上海地区湿地有鱼类143种。按其生态类型可分成五类:
(1)洄游性鱼类, 包括溯河洄游种类和降海洄游种类。这些鱼类一年中仅部分时间生活在长江口沿江沿海的潮下带湿地;
(2)咸淡水鱼类, 终生生活在咸淡水或河口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北支和南支铜沙以东江面;
(3)淡水鱼类, 终生生活在淡水, 部分种类生殖时作江河之间的生殖洄游。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江河湖泊地带;
(4)滩涂鱼类, 终生定居在沿岸近海, 如弹涂鱼和各种虾虎鱼等;
(5)海水鱼类, 终生生活在海水, 偶尔进入咸淡水和河口浅海区。
⒋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约有134种左右,其中原生动物19种;轮虫30种,枝角类40种,桡足类30种,甲壳类7种。
㈡环境变化对上海地区湿地动物的影响
不论从保护动物还是资源动物的角度看,上海地区湿地上的动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动物包括世界珍稀种类白鳍豚、江豚、中华鲟、小天鹅等。资源动物最为著名的有中华绒鳌蟹(幼苗)、鳗鲡(幼苗)和刀鲚等。
长江口地处候鸟亚太迁徙路线上,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越冬;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的鹬类在来回迁徙期间都必须经过长江口。长江口湿地上丰富的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是迁徙鹬类的饵料。每年春秋两季经长江口迁徙的鹬类有51种,上百万只。春季迁徙高峰在四月中下旬,秋季迁徙高峰在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主要停留觅食地为崇明东滩和南汇和奉贤边滩。从其分布中发现由于近年来上海岸线开发利用的强度增高,相继建立了大型垃圾堆场、射击场、度假村、开发区、国际机场和围垦农场等,崇明东滩在90年和92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横沙和长兴岛地区也有不少开发项目,使迁徙鹬类的路线向长江口偏移,南汇嘴(庙港)和九段沙的迁徙鸟密度有所增加,川南边滩、奉贤边滩和崇明东滩的候鸟密度有所下降。冬候鸟曾经以在崇明东滩有国内最大的越冬小天鹅群(3,000余只)而出名。但由于越冬小天鹅的栖息地(东旺沙和团结沙)被围垦,目前仅记录到20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