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县情概况
弥勒在云南的位置
弥勒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北部,东经103 °10′-103°50′,北纬23°50′-24°40′之间,属低纬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6℃,年平均降雨量987.5㎜。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南北长78公里,东西宽50公里。山区2719.6平方公里,占67.9%,坝区1284.4平方公里,占32.1%。最高海拔在东山镇金顶山2315米,最低海拔在东山与丘北县舍得接界河谷地带870米,县城平均1432米。县城北距省会昆明130公里,南距州府蒙自140公里,距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316公里。全县设10镇2乡,人口50万,其中彝、傣、回、苗、壮等21个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41.3%,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县份。
弥勒县名,许多人望文生义,认为是因县城北锦屏山的弥勒寺而得名。其实,它是由古代少数民族部落酋长之名演变为地名的。 __清康熙《弥勒州志》载:“弥勒,唐虞,南交昧谷之交。夏、商梁州州域。周合于雍。战国属楚滇国地。秦通置吏。汉益州域牂牁郡地。蜀汉属兴古郡。晋属宁州,隋属牂牁。唐黔州都督府。宋弥勒部些莫徒蛮之裔弥勒居之,故名其弥勒部。”
《元史。地理志》载:“弥勒州在路(广西路)南,昔些莫徒蛮之裔弥勒得郭甸、巴甸、部笼甸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
南诏、大理国时期,今滇东地区出现了37个乌蛮部落,其中一部的酋长名称弥勒,后来人们即称该部为“弥勒部”。元宪宗七年(1257),元朝于弥勒部生息地区设置千户所时,因袭了弥勒部的名称,谓之弥勒千户,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千户所为州。元朝灭亡, 明军平定云南后,沿设弥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__改为弥勒县,相沿至今。
据滇中之地利:弥勒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红河州的北大门,辖区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北依昆明市石林县、南接本州开远市、东邻文山邱北县、西连玉溪市华宁县,处于昆明、个旧、开远三个城市和滇中滇南两个经济区的结合部,全县辖10镇2乡,129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全县公路拥有量1749公里,公路密度为43.7公 里/百平方公里,县乡公路通畅率和乡村公路通达率达100%,村至自然村间的通达率为94.8%。公路线距昆明143公里、距蒙自140公里,昆河公路纵贯腹地93公里,滇越铁路沿西跨境78公里,是两广来我州进昆明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对开发本地资源,加强内引外联,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开辟经营门路,广聚各方财源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协民众之合力:弥勒县现有总人口49.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5万人,占总人口的88.08%。居住着汉、彝、傣、苗、回、壮等21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1.42%,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弥勒历史悠久,从有记载至今已有2120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即公元前116年就有记载,元代27年即公元1290年正式设州,用弥勒命名,乾隆35年即公元1770年改州为县,沿迄至今。1953年成立弥勒彝族自治县,1957年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后撤消自治县。多年来,各民族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全县保持着党群、干群团结和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氛围。
具烟糖之基础:弥勒县的坝区和河谷地区占全县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的15%,大大高于全省6%的平均水平。弥勒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最高在东山金顶山,为2315米,最低在江边河谷,为862米;年均雨量990.4毫米,年均气温17.20C,最高气温36.10C,最低气温-4.60C,光照充足、有效温期长;霜雪日短,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是我省烟、糖的主要产区。盛产优质烤烟,虹溪烤烟为云烟中的上品。2003年种植烤烟12万亩、甘蔗7万亩,占全县54万亩耕地的近 35%。
藏煤电之资源: 我县资源丰富,尤其是能源资源储藏丰富,全县仅煤炭储藏量就达10亿多吨。全县大中小型水库百余座,水能蕴藏量54.5万千瓦,可开发能量42.15万千瓦,南盘江上仅雷打滩、糯租两处就有18万千瓦可开发。
蕴旅游之潜富:弥勒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县旅游业有了巨大发展,形成了集自然、人文、民俗观光为一体的“六个一”格局,即
游一个洞——弥勒白龙洞;
拜一尊佛——锦屏山风景区19.99米高的弥勒大佛;
喝一口酒——云南红葡萄酒;
抽一支烟——红河牌香烟;
跳一曲舞——蜚声中外的阿细跳月;
洗一个澡——梅花温泉澡。
积文化之深韵:弥勒是一块“人杰地灵,文化璀璨”的南滇福地,在这一片风水宝地上孕育和生活过明末兵部尚书杨绳武,清末巨商王炽,世界级大数学家熊庆来,著名抗日将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等闻名遐尔的一代英杰。古滇名士、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最终也长眠于这块热土;诞生了蜚声中外的优秀民族舞蹈《阿细跳月》,古老神秘的阿细祭火、阿细先基,幽情古朴的阿哲大跳、阿哲鼓舞,还有锦屏山、白龙洞、猴子箐、杨公祠、大树龙潭、庆来公园、诞湖泉生态园等人文、自然景观引人入胜,美不胜收,以弥勒寺、慈云洞、禹门寺为代表的古迹禅寺,积淀着深厚灿烂的弥勒文化。
拥生物之多样:近年来,弥勒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样化的生物开发与创新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种植葡萄面积达到4.2万亩,葡萄酒产值近1亿元;种植灯盏花3000多亩并显初步效益;种植生物药材薯蓣2500亩,产值达350多万元;种植亚麻8600亩,原茎产量达258.6万公斤,亚麻种子达36326公斤,亩产值达到416元,实现农民增收120多万元。 (弥勒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 正因为拥有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誉满州内外的“糖仓”、“烟仓”之美称,特别是葡萄产业崛起后又被称之为“东方波尔多”和“葡萄酒城”,使我县的特色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朋普镇,竹园镇,西三镇,西二镇,西一镇,东山镇,巡检司镇,虹溪镇,新哨镇,弥阳镇,江边乡,五山乡
朋普镇:甘蔗之乡,蜜桔之乡
朋普镇位于弥勒县南端,东临江边乡,西靠巡检镇,南接开远市,北连竹园镇,距县城56千米。镇内最高海拔1867米,最低海拔990米,年平均气温19.4℃,无霜期340天,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竹园镇:红糖之乡
【地理区划】 竹园镇位于弥勒县南部,地处珠江水系南盘江支流甸溪河沿岸。南与朋普相连,西与红溪接壤,北与新哨交界。北距县城37公里,国土面积204平方千米。辖龙潭、花园、竹园、赵林、矣果、那庵 、土桥、补其、绿水、者甸等10个村民委员会,90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
【气候特征】 竹园镇地形特点是坝区和半山区地貌,属亚热带气候,平均海拨1170米,年平均气温19.4℃,全年无霜期340天,年降雨量953.7毫米,日照2018小时,主要风向为西南风。
【人口•民族】 全镇总户数14313户,总人口55459人。其中:男27974人,女27485人;农业人口51781人,非农业人口3678人。年内出生496人,出生率8.92‰;年内死亡339人,死亡率5.64‰。人口自然增长率3.28‰;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72人。居住着汉、傣、彝、回等民族。其中:汉族32631人,占总人口数的58.83%;其它民族22828人,占41.16%。
江边乡
【地理位置】 江边乡位于弥勒县东南部,东南与文山州丘北县、红河州开远市隔江相望,西北同竹园、朋普、东山三镇毗邻。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老虎箐海拔为1760米,最低点南盘江边,海拔为920米。地形多为山区、半山区,全乡国土面积390.3平方千米。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4千米。
【人口民族】 全乡辖挨村、宁就、布腊、江边、干田、平地、小倮份共7个村民委员会,58个自然村,6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壮、傣、苗、白等民族。
西三镇
【地理区划】 西三镇位于弥勒县西北部,东、西、北与昆明市石林县相连。位于东经103°14′30~103°28′55,北纬24°27′09~24°39′34之间,全镇辖者衣、凤凰、散坡、麟马、大麦、戈西、蚂蚁、马龙、花口9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新老昆河公路南北贯穿全境20公里。全镇土地总面积288.8平方千米。
【自然气候】 西三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142米,最低海拔1455米,南北纵距23.8公里,东西横距24.8公里。年均气温15.3℃,最高气温20.6℃,最低气温7.4℃。年均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年光照时数2050小时。
熊庆来故居
朋普是大数学家熊庆来先生的诞辰地,也是弥勒县甘蔗的集中产区。辖区内气候适宜,四季如春,昆河公路像一道长虹从境内穿过!农作物产品主要有甘蔗、蜜桔,各种物产资源丰富,是弥勒县的重镇!
熊庆来故居在弥勒县城南50余公里的息宰村,始建于清代末期,占地1055平方米。坐西面东,有大小四院,砖木结构,硬山顶建筑,为当地民房样式。有正房、厢房、书房、客厅等。熊庆来(1893-1969年),字迪之,幼名竹生,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1907年入云南高等学堂,1913年赴比利时、法国留学,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曾执教于南京东南大学、云南大学、清华大学等。1949年去巴黎研究数学。1957年回国,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函数论研究室主任。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