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 - 转贴

阿细跳月 发布日期:2005-06-02 作者:张彦鑫




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随着一阵舒缓的阿细长笛声,我踏上了阿细跳月的原生地——云南省弥勒县西山区。西山区古时为阿欲部山的一部分,因这里森林茂密,长年葱翠因而被称为屏翠山。屏翠山在弥勒县城的西边,故从民国初称之为西山区。弥勒西山是阿细人的聚居区,故西山又称阿细西山。阿细人有17万人口,星罗棋布在云南省的弥勒、路南、沪西、邱北、文山、华宁和昆明市县的山区或半山区。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阿细人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以热情奔放、场面壮观而著称的《阿细跳月》被誉为彝族精神的象征。在一个青山环抱的山凹里,由400多个阿细青年组成的阿细跳月表演队在表演原汁原味的阿细跳月,从而拉开了阿娥阿者节的序幕。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细跳月。你听,铿锵有力的大三弦声、清脆悦耳的竹笛声;你看,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轻盈优美的舞姿。这欢乐优美的歌舞,洋溢出阿细人对生活的自信和豪迈与乐观之情。
呵!阿细跳月,令人情潮澎湃的阿细跳月,令人百看不厌的阿细跳月,令人歌颂不尽的阿细跳月!是谁缔造了你的肌骨?又是谁成就了你的美名?我带着这一问题,走访了阿细老毕摩。老毕摩们亮开了浑厚而深沉的歌喉,唱起了被学者们誉为人类创世纪史诗的《阿细的先基》:
远古的那一代,远古的那一年,阿细山上住着一对爱神:男的是勇敢顽强的猎人阿者。阿者的箭法最准,他一箭就能射死一只野猪。女的是像月亮一般美丽善良的阿娥,阿娥的手最巧,她一天就能织出九十九尺麻布。阿者和阿娥相依为命,就像月亮离不开太阳,星星离不开月亮,过着蜜一样的幸福生活。可是后来,大地连年干旱,一对饥饿的公羊竟然为了一匹枯草而大动干戈,四只猗角撞击而出的火星点燃了焦灼的大地。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阿者惦念家中织布的阿娥,他心急火燎地呼唤:“阿娥!”面对滚滚而来的大火,阿娥心系在山上打猎的阿者,于是,她柔肠寸断:“阿者——!”大火无情地吞噬着山林,威胁着阿细人的生命安全,于是,阿者擗下一枝青刚栗枝开始扑火,他一面扑火一面呼唤妻子:“阿娥!”阿娥也从自己的家门前开始扑火,她一面扑火一面呼唤丈夫:“阿者!”就这样,在山上的阿细人跟着阿者扑火,在家里的阿细人跟着阿娥扑火,他们虽然赤膊赤足,但个个奋勇,人人争先。由阿娥和阿者分别率领的扑火队在山上相遇了,然而他们又分开了,他们又为了扑火而分别奔向了另一座山头。三天三夜后,这场蔓延大地的野火被扑灭了。面对焦灼的大地,阿者感到恶火攻心,更不知妻子阿娥是死是活。于是,他痛不欲生地一声又一声地呼唤:“阿娥——!阿娥——!”
猛然,山天相吻的远方传来了阿娥那兴奋的应答声:“阿者——!阿者——!”于是,人们高举着扑火的树枝,口中高喊着“阿娥,阿者”的名字,在红土裸露的山岗上相汇了。人们欢呼着,拥抱着,欢庆着阿细人的劫后余生。在欢跳中,阿者偶尔弄响了背在背上的弓弦,悠悠的弓弦声十分动听,于是就引起了阿者的联想,于是就造出了最初的助跳乐器三弦。从此之后,每当月明风清之夜,阿细人就点燃篝火,追忆起这段感人的故事,跳起了欢乐的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一轮又一轮地跳着,一场接一场地跳着。
我听罢老毕摩的歌唱,知道了阿细跳月的内涵。呵!阿细跳月,那笛子与三弦的相伴,那木叶与月琴的交融,那一对对恋人的相偎相依,是恋人们心心相印的踊跃展示。那铿锵有力的阿细跳月的乐曲,是劫后余生焦灼大地上的喜悦之情;那左右轮换的跺脚拍手,是红土热风托起的高原红太阳!


阿细跳月从节奏上分,可分为老年乐和青年乐两种。老年乐以小笛子、木叶、四弦、三弦、二胡、三胡为主要乐器。男人弹奏乐器而跳,妇女们则拍手曳腿而跳,伴唱即兴抒情的五言歌,特点是动作含蓄而舒缓,情感内蕴而抒放,喜而不露,欢而不狂,专注执著,谐趣横生。具有清郁馨香的山野遗风是老年乐的特点。青年乐则由一人带队吹哨,男方鸣笛引弦,女方拍手相迎,一进一退,起落有致,高潮时常伴有“哦!哦!哦!”的欢呼声。
阿细跳月的乐器与道具都是就地取材,譬如:木头、竹子、树叶、羊皮、牛皮绳等等,甚至于早已废弃的通洞钱也被阿细人用来做成一种叫做“霸王鞭”的道具,在阿细跳月的三步乐中使用。
阿细跳月乐是阿细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突出了阿细音乐中特有的“135”核心韵律,每句弦声笛韵都能对译成完整的阿细五音节句式。
阿细跳月产生于阿细人的劳动和生活中,所以阿细跳月与劳动、生活以及庆祝、欢迎、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
阿细跳月始终伴随着火的活动。阿细跳月从扑火而来,又被阿细人用来对火神的歌颂与祭祀。由此可见,祭火跳的阿细跳月属于祭祀的一部分,祭祀场上的阿细跳月是阿细人献给火神的特殊礼物!你听,三弦声、竹笛声、木叶声、巴掌声、脚步声交汇成热情奔放欢快愉悦的阿细跳月进行曲。于是,一个个阿细跳月的舞姿,成了摄影爱好者们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定格!
你看,一群阿细姑娘手里拿着两块小木板走来。但你知道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吗?不知道了吧?姑娘们会告诉你。原来,这两块小木板也是阿细跳月的一种道具,据说与古时的钻木取火有关。姑娘们手中拿着的木板,代表古时用来钻木取火的木头。于是,就有了这用木板拍打的别具风情的阿细跳月。
在阿细跳月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此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那就是凤凰山寨的阿细农民段家先。以前,阿细人用的三弦都不大,老年乐和青年乐也只有节奏上的区别,没有大小三弦之分。直到1936年,凤凰山寨的阿细农民段家先认为当时的小三弦不足以表达迸发的激情,就亲自制作了一把弦筒直径为50公分,总高 1.75米,重25公斤的第一把特大三弦。该大三弦音调雄浑热烈,气势磅礴。栓弦的铁皮上装有松动的铁皮相互碰响,咚咚的琴声和唰唰的铁皮碰击声具有万马奔腾、千鼓擂动的气势,震撼着人们的心弦。特大三弦一面世就在阿细西山引起轰动,阿细青年纷纷仿效制作大三弦。段家先因此被誉为“大三弦之父”,他亲手制作的第一把特大三弦被称之为大三弦之王。特大三弦一般用于伴奏,是阿细跳月的灵魂,也是彝族特有的民族乐器的瑰宝。
1954年,由原弥勒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县长龙介仁率领的阿细跳月队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团远渡重洋,赴波兰华沙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阿细跳月》一举夺得国际金奖。改革开放以来,弥勒县阿细跳月协会和阿细跳月艺术团曾多次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珠海、海南、香港等城市及日本等东南亚各国演出。 1988年,“阿细跳月”参加全国广场舞蹈比赛又荣获优秀节目奖。中国 ′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弥勒县组织了200人的阿细跳月表演团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仪式……“阿细跳月”和阿细跳月艺术团作为阿细人民的使者,广泛地进行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多次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声誉。
嘿!嘿!嘿!嘿嘿嘿!
跳啊,阿细跳月,阿细人把阿细跳月跳得响彻云霄!
赛!赛!赛!赛赛赛!
啊,阿细跳月,你是春天的舞姿,你是中秋的月亮,你是举世闻名的与月共舞!
是的,阿细跳月是阿细人勤劳勇敢的特征;阿细跳月是阿细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旗帜;阿细跳月是阿细人与月共舞的民族风采!
阿细部的儿子是虎龙,
阿细山的姑娘展花容。
阿细部的儿女世代传宗,
葫芦里洒下幸福的子种。
阿细部的儿子是英雄,
展示龙人虎族的雄风;
阿细山的姑娘是金凤,
吐出山茶杜鹃的美容。
密枝神培育着青松,
太阳神保护着子种。
阿细山上荡漾着常绿的春风,
彩云南下妖娆着幸福的美梦……
大青山哟伟然屹立不变形,红丹丹的石岩哟历经风雨不变色;这赞美生活的歌声哟,阿细人世世代代唱;这与月共舞的阿细跳月哟,阿细人日日夜夜跳。阿细人最称心的是阿细跳月,阿细人最爱跳的是阿细跳月,阿细人最值得骄傲的是他们创造了这举世著名的阿细跳月!
阿细山郁郁葱葱,
阿细部人寿年丰!
阿细先基唱出我们心头的歌颂,
阿细跳月展现我们幸福的美梦。
我们的日子过得火红,
我们的民族世代兴隆。
我们的日子过得火红,
我们的民族世代兴隆……
呵,阿细跳月,你从远古的满山大火的时代走来,你从远古的洪水满天的时代走来……而如今,你又披挂着民族文化的风采向未来的辉煌走去,向辉煌的未来走去……
来吧!我亲爱的朋友,来吧!来自远方的客人。让我们与热情奔放的阿细人一起唱吧,让我们与快乐永远的阿细人一起跳吧,让我们衷心地祝福,祝福阿细跳月这朵民族文化艺术的奇葩越开越艳!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05-05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www.ie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