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Web进化论”与“产品制造和媒体”亲和性的一次讨论(续)——与读者探讨价值创造的应有方式(下)--转贴



  【日经BP社报道】上接本站报道:有关“Web进化论”与“产品制造和媒体”亲和性的一次讨论(续)——与读者探讨价值创造的应有方式(上)

“IT为直觉世界提供支援”

  受“彼方”这种观点的触动,有一位读者对IT及人的“直觉”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如下意见。这里所讲的IT并不限于Web,虽说称不上“彼方”,但对于研究产品价值却富有启发意义。

  整体来说是这一次非常有趣的讨论,为所谓的“显性认识”今后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方向。但对于研究人类的未来,它并不全面,本人认为还一个更重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还牵涉到IT。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今后将越来越重要,而且在研究日本未来的产业方面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Web进化论》一书中并未涉及到这一点,因此本人希望对此加以简单的探讨。在《Web进化论》一书中多少有所记载的是,对于以相对比较容易实施检索的文本信息为主的世界来说,《Web进化论》所设想的方向基本上是对的。本人认为通常所讲的PC软件绝大多数都在向自动化、近似于免费的服务化方向发展。但这是以现有台式PC为代表的个人电脑和个人信息终端领域的情况,本人认为它绝不会大大超出这一范畴。也就是说,与词汇及语言有关的一切东西是假想的(约定),都是人类脑力劳动的副产品。《Web进化论》尽管对这些假想的东西是有效的,但并不能说对人类的动物性活动、即真实的东西(包括直觉和感性)也是有效的。人类是动物的一种,每时每刻都在依靠五大感觉来生存,并非单靠知识来生存。如今,IT在这五大感觉领域的确有取代人类之势。各类高级传感器已经开发出来,通过与用来进行控制的微控制器、致动器和机器人配合使用,正在逐步向所谓的泛在社会迈进。在传感器网络中有一部分也许与Web有关,但本人自认为那只是极少一部分,绝大部分只能是利用临时的终端和设备提供实时解决方案。其中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判断标准假设能够转化成显性知识,那么此后如何在所谓的直觉世界里提高IT支援的水平将是一个更大的课题,本人认为它将逐渐成为产业的基础。日本应当大力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另外目前来看人才也太少。文本世界岂能任由Google掌管!(2006/03/14)

  看到这条意见的第二天、即3月15日,笔者在日产汽车试驾了配备“车距保持辅助系统”的风雅(FUGA),对这位读者所言有了切身的感受。

  坐上车,一踩下油门,就会迅速接近前方缓慢行驶的车辆。刚想“要不要松开油门”的时候,油门已经施加了反作用力。有些情况下还会自动进行刹车。

  有人指出,这种自动行驶系统的问题在于人要受系统的摆布。而笔者却觉得这种车距保持辅助系统非常自然,并没有强加于人的感受。据日产表示,其目的就是“人所想的预先由机械来完成”。当然,如果此时人就是要“坚决地加速”,机械就会解除刹车,按令行事。据称,就是以机械不会过多干预的程度,追求人与机械之间的“良好关系”。

  这种车距保持辅助系统应用了高级IT技术:利用激光雷达,检测与前车的距离和相对速度,再根据检测信息进行模拟,自动进行刹车,或者给油门踏板实加反作用力。将来它完全有可能与Web产生联系,除此之外Web在汽车领域的重要性也在迅速提高。尽管如此,从汽车领域来说,正如上述意见所讲的那样,“如何在直觉世界里提高IT支援水平”应该说将会进一步增加它的重要性。

  由此看来,即使“彼方”的附加值肯定会提高,不同的产品所提高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彼方”附加值有望急剧升高的是假想的、数字化的、显性知识型的模块式产品,反过来说也许可以这样来划分,就是说附加值上升速度较慢的是真实的、模拟的、潜性知识型的整合型产品。

  在此,笔者以“彼方”附加值较高的电脑,以及“此方”附加值较高的汽车2种极端产品为例进行了分析。其他的产品大概可以说处于二者之间。也许需要按照“彼方系数”这个指标确认它们的位置。

利用“产品”与“假想”的匹配创造价值

  这里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在发展程度不逊色于“彼方”的“此方”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将产品附加值成两个部分。也就是说,附加值由真实的基本功能组成的“物”与由观念和描述构成的“事”组成。另外,还可以把“物”称为“现实”,把“事”称为“假想”。现实与假想表面一致。

  现实与假想之间有趣或偶然的结合正是人认识到高附加值的瞬间。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郞在他撰写的《脑与假想》(新潮社出版)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通常就是现实与假想的偶遇。大脑通过与各种“假想”的匹配,认识周围的“现实”。(中略)认识现实的关联性的丰富度取决于大脑中已有的假想世界的深奥程度。

  如要将其应用于产品的价值创造,那么对产品这一现实来说,如何维持可使顾客自然而然地编造“假想”的系统非常重要。而且令笔者深感意外的是和“假想”具有良好亲和性的数字工具所诞生的虚拟世界却难以成为这样的系统。茂木在同一本书中这样写道:

  在能够作为数字数据大量得到各种信息的今天,看东西的难度反倒正在不断增大。就连本质上在现实中没有对应物的假想,人们也开始要求将其转变成简单易懂的声音和图像展现出来。现代人或许已经认定假想就是利用CG表现出来的好莱坞电影。但CG所表现出来的却不是假想。

  如果再把它应用于产品开发,那么在没有产品这种“现实”存在的条件下,就不可能产生“假想”。

  那么,要想诞生与产品相匹配的“假想”,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系统呢?归根结底,可能就是将那些开发产品的人的“生活方式”这种东西反映到产品中去。依据这些人与生俱来的“帅气”和“洒脱”,当他们倾注在产品上的心思和热情正好完美地与产品相一致时,价值可能就在此刻被他们创造出来了。

  在这个价值创造过程中,只要产品这种现实的重要性存在,“此方”的价值创造力非但不会下降,反而还会提高。然而,由于“彼方”正在迅速发展,如果能够诞生“假想”的系统发明出来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全文完。记者:藤堂 安人)